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在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不搞脫離實際的面子工程。
業內人士稱,解決實際問題,不搞面子工程,這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務實之舉。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要提高涉農干部的素質,尤其是讓農民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切實分享到發展紅利。
實際問題與面子工程
【資料圖】
建設農業強國,要從解決關鍵的實際問題入手。
根據基層調研,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首席專家黃祖輝對第一財經表示,關鍵的實際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廣大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大、農村公共保障和服務水平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
具體來說,一是受近年來國家經濟下行的影響,農民在農業經營中的增收,尤其是外出務工經商的收入都受到很大影響;
二是盡管國家扶貧攻堅、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行動對農民擺脫貧困、農村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改善方面有較大改變,但就廣大農村而言,尤其是在相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大病醫療保障與養老保障等問題仍很突出。此外,很多偏遠山區的農村教育仍很滯后,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低、能力弱等問題依然很普遍,很難適應農業強國發展的要求;
三是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普遍存在收入少、經營能力弱等現象,大多需依靠政府支持才能維持日常運轉,難以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
在地方調研時,山東農業大學地方政府與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國申也發現一些“解決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
比如,村干部忙于各種上級檢查,沒有精力謀劃村莊發展和集體經濟發展問題;
再比如,強制村干部坐班,使其失去了從事生產經營的時間和精力。許多村干部特別是年輕村干部是家里的頂梁柱,還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僅靠干部補貼,無法支撐供養家庭的責任,造成干部人心不穩;
此外,僵硬完成還田指標,有的村民豐產期的林果被鏟除,阻礙農民增收,有的地方出現了“基本農田上山”的情況,甚至馬路、廣場或庭院覆土充當基本農田;
最后,在村莊規劃中,存在大量的大拆大建,強制農民上樓、搬入新居,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和巨大壓力,農民希望村莊規劃和鄉村發展,把全體村民作為真正的主人,尊重他們的主體性。
關于面子工程,陳國申稱,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和資金到面子工程中,干部群眾意見很大,而群眾真正急需的事項,卻因種種限制而無法排上日程。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一些干部政績觀發生了偏差,決策出現了失誤,好做面子工程,不做里子工程,這將嚴重違背中央政策,嚴重侵害基層群眾利益,傷害黨群干群關系。
他認為,要整治“面子工程”問題,就要堅持從嚴從實,讓搞“面子工程”者失名失利。同時加強監管,抓好規劃、審批、建設每一個環節,從源頭上防止“面子工程”出現。
加大對涉農干部的培訓力度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離不開健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對于涉農干部,要加大培訓力度,提高“三農”工作本領,改進工作作風;對于鄉村人才,一方面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育好用好鄉土人才,另一方面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
之所以要加大培訓力度,陳國申稱,根據在地方調研發現,盡管涉農干部經過這些年的教育培訓,工作本領有了較大提高,但還存在四個明顯“不足”需進一步強化。一是農民權利意識不足。在“三農”工作開展中,存在大量的蠻干、硬干、亂干的情況,造成了好心辦壞事的結果,讓干群關系緊張;二是現代農業知識,尤其是智慧農業等儲備不足,難以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三是在鄉村規劃中,建筑文化“在地”意識不強,大量規劃“千村一面”,甚至出現“徽派建筑走向全國”情況;四是突破意識不足,許多涉農干部不但不能引領鄉村發展,還在不斷用保守的條條框框,限制廣大村民和干部的思想解放。
針對這些情況,他建議涉農干部,一是加強“村民自治”和相關法律知識培訓;二是加強現代農業知識的培訓,增加到智慧農業企業實地考察學習的機會;三是加強建筑美學的培訓,到特色鄉村風貌保留比較完整的村落考察學習;四是到袁家村、何斯路、明月村等思想解放做得好的村莊學習,加強對鄉村振興優秀案例的培訓學習力度。
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在云南省多地開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實踐,需要與涉農干部緊密合作。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侯玉峰博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當前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中,基層干部習慣了以往脫貧攻堅時期的工作模式,重視基礎建設,忽視機制建設,對鄉村振興的有關政策和理念學習不足、留于表面,對現代農業、中國式農村現代化更是概念不清、理解深度不夠。
他建議,組織干部學習和研討最新的鄉村振興政策,邀請專業團隊向地方干部宣講有關經驗,發現和培養年輕干部,提高基層干部的意識和能力。
在鄉村振興實驗示范村建設中,侯玉峰稱,中國農大團隊首先開展的是新型集體經濟合作社建設,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在政府資金的支持下實現共建共管共營。同時,通過鄉村CEO(職業經理人),吸引和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就業,地方政府為CEO團隊提供一年左右的基本工資,以培育集體經濟逐步走入正軌。
“干部干、群眾看”現象的背后
今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二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浙江大學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忠根教授對第一財經表示,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實施這兩大戰略的基本原則。一方面,鄉村振興要為農民而興,農民要能從鄉村發展中不斷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鄉村振興要激發農民主人翁意識,把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充分激發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當前,盡管在全社會層面“三農”已成為熱詞,但在部分農民那里卻熱不起來。張忠根稱,這背后在于有些地方確實存在農民主體意識不強,甚至是“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這顯然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利于建設農業強國。
他建議,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充分了解鄉村振興。盡管自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文件,但農民群眾對這些文件的精神和配套政策缺乏了解,從而造成對鄉村振興戰略缺乏響應。為此,各級政府特別是農村基層組織應采用適合農村特點的宣傳形式,利用村里的宣傳欄、文化禮堂、黨群服務中心(村民辦事大廳)等場所開展相關文件精神和政策的宣傳,使農民群眾充分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特別是認識自己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
其次,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從國家層面來講是為了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從農民層面來說是為了使農民增加收入、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鄉村振興項目的選擇和順序安排,要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特別是要解決農民的“急難愁盼”問題,讓農民實實在在地的享受到鄉村振興的成果,使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三是,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發展權。鄉村振興干什么、怎樣干,要讓農民群眾參與決策。要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實行基層政務公開、村級事務公開,方面群眾對村級事務進行有效監督。要完善決策機制,讓群眾通過議事會、懇談會、鄉賢會等形式參與鄉村公共事務的決策。同時,要深化體制改革,保證農民的財產權、發展權,讓農民擁有公平的發展機會。
四是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使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實踐,就要把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鼓勵農民群眾根據當然實際,積極探索鄉村建設發展的路徑和舉措,特別是體制機制和具體思路辦法方面的創新。
五是提升農民創業就業能力。由于農村人多地少,能力較強的農民大都進城發展,鄉村留守人員素質相對較低。實踐表明,提升農民發展能力,是提高農民鄉村振興主體性的重要前提。因此,要重視培養、引進農村人才。除了配備好“村兩委”班子成員,還要通過就地培養、引進等方式,造就一支新型職業農民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同時,營造良好的農村創業環境,推動“鄉賢回農村、青年回農村”,吸引農村走出去的能人志士和青年回到家鄉創業。
侯玉峰也提到,在鄉村建設過程中,要保障建設資金,并且有關部門要調整有關鄉村建設資金的使用政策,改革以往用城市建設中的項目管理辦法建設鄉村,從而提升以工代賑的效果,提高農民群眾的參與度。同時,運營前置、機制先行,充分信任和動員群眾,讓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真正成為鄉村建設的主體。此外,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集中培養一批鄉村CEO,使合作社作為集體經濟壯大的重要載體,讓合作社組織農民施工和運營,更能讓合作社具有凝聚力和號召力。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