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年,新冠病毒感染回歸“乙類乙管”,疫情由“防控”轉入“防治”階段。
(資料圖)
12月26日晚,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中國正式從戰疫體制回歸到常規的公共衛生治理體系。
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到“乙類乙管”等,這是審時度勢的治理精進。自此,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
疫情三年來,我們與新型冠狀病毒從不期而遇、手足無措,到加強疫苗藥物的研發應用,因時因勢調整優化防疫政策,再到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歷經的是一場痛苦的認知過程,這是駛入未知領域的一種必然的感知性應迎。
制度經濟學家海納指出,制度創新緣于個體能力與所決策問題的難度之間的交互。初遇具有巨大不確定性的新冠病毒,決策者習慣性地設定限制性規則,把人們的行動通過行政強制導向一個更小的行動場景內,暫時性地將人們與危險阻隔,然后翻箱倒柜尋找所有的政策工具,以找尋應對危險的方法。
大疫三年,沒有人過得容易,一些不容易是人的認知局限帶來的,一些則是不必要的額外成本,如一些地方和部門,把管控當作防治,一刀切地限制人財物的自由流動,權力無補償地侵害合法權利,出現了許多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的行為,耗損了社會的信任資產。
我們必須要予以足夠重視和正視。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是制度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養料,不論是正式規范的制度,還是非正式規范的道德習俗,都是在不斷的試錯中完善,唯有不回避、正視之,才能吸取到成長的能量。
當然,實施“乙類乙管”,并不是可以松口氣或者歇歇腳的信號,需通過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為人們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提供平臺。
公共衛生服務資源、醫療救治資源等是公共防疫的“先手棋”。政府需為每位面對疫情的居民提供相應的抗疫服務保障,讓其面對疫情時免于恐慌和無助;政府需完善醫療資源和分級診療機制,讓感染者都能得到相應的醫療服務。
目前中國二級以上醫院的床位數僅有561.6萬張,重癥醫學床位(ICU)僅15萬張;同時,救治設備方面,血液透析單元15.11萬個,床旁血濾機1.97萬臺,體外膜肺氧合儀2300余臺,有創呼吸機11.6萬臺,無創呼吸機7.66萬臺,監護儀97.12萬臺,高流量吸氧儀3.82萬臺等。相對于14億人口、數億老年人口,這些醫療設施捉襟見肘;何況,中國醫療資源的分布極不均衡,如何讓有限的醫療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需要政府的積極有為。
疫情三年暴露的公共醫療缺口,恰是今后積極財政“加力提效”的主戰場,要知道積極財政政策在公共服務方面的補位性消費支出,將極大提升民眾安全感,帶來更強的公共財政乘數效應。
疫情三年來警示,公共治理不是簡單的服從和必要的權利讓渡,而是起始于人們對經濟社會不確定性的風險規避。人們愿意讓渡行動自由,既有為了未來而犧牲當下的權利跨期交易,又出于即期互補之考慮,如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和外溢,一些人愿意居家或集中隔離,是以犧牲自身合法權益,換取公共環境安康,這就需要政府代表整個社會,對這些配合的居民提供必要補償,以實現公共健康成本的共擔;不僅如此,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對配合其工作的居民補償,營造的是一種公共治理的激勵約束機制,讓公共服務提供者具有服務成本意識,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內核。
大疫三年,人類再一次尋找與病毒共存的方法,這個過程檢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成色,提升著一個社會的治理水平。戰疫模式的結束,是社會公共治理防疫的開始,我們期待所有各方都做好準備,答好各自的答卷,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