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加速出海、海外動力電池廠商積極擴產,雙重利好下國內鋰電設備迎出海熱潮。
“2022年是鋰電設備出口訂單最旺盛的一年,目前出口訂單已經排到了2023年9月。”有廣東惠州某智能裝備企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上市公司中,2022年以來,先導智能(300450.SZ)、利元亨(688499.SH)、贏合科技(300457.SZ)的海外業務進展順利。2022年4月,先導智能與ACC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其14GWh電池工廠提供鋰電裝備及解決方案;10月,利元亨成為波蘭Nowa Tepro sp.z o.o.控股大股東,實現模組Pack線歐洲本土交付;11月,贏合科技高精度雙層擠壓涂布機出貨德國領先車企客戶。
(資料圖片)
華泰證券表示,國產汽車智能化電動化趨勢領先,疊加工程師紅利、精益管理等優勢,逐漸在進口替代和走向全球兩方面發力,這也有望帶動中國鋰電產業鏈在全球分工下的成長,助力鋰電設備出口。
據悉,相較于光伏組件出口的復雜貿易環境,鋰電設備的出口限制不是特別多,這為鋰電設備出口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華西證券測算,到2025年整體海外動力鋰電企業對設備新增需求將超500億元。
鋰電設備出海獲雙重動力
“當前鋰電設備出海迎來風口期,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國外鋰電企業有自建廠需求;二是國內鋰電企業有外建廠需求。” 廈門某鋰電池智能制造方案解決商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
2022年6月,國軒高科位于德國哥廷根的工廠舉行揭牌儀式,這是該公司首個歐洲電池生產運營基地;8月,寧德時代宣布擬投資額不超過73.4億歐元(折合約人民幣509億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建廠;9月,蜂巢能源宣布在德國建設其第二座海外工廠。
2022年9月,寧德時代、億緯鋰能(300014.SZ)獲得寶馬百億歐元訂單。華西證券認為,隨著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斬獲越來越多海外訂單,相關動力電池設備企業出海腳步也將加快。
海外動力電池廠商擴產對鋰電設備出口的帶動作同樣顯著。數據顯示,到2030年,SKI、SDI、LG新能源、大眾、ACC、Northvolt等電池廠的總產能規劃近2000GWh 。
“從擴產規劃來看,海外電池廠擴產戰線更久。”起點研究CEO李振強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將有越來越多國產鋰電池設備廠商出海布局。
安信證券預計,未來三年海外鋰電設備市場CAGR達到21%,高于14%的國內增速,將支撐鋰電設備需求持續增長。
設備出海具四大競爭優勢
我國鋰電設備出海規模日漸龐大得益于設備技術完成度高、交付時間短、成本低以及人才優勢等。
“由于國內新能源產業鏈布局完整,(我國鋰電設備)技術完成度高,國內技術工藝相對國外更完善且無短板。”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目前國產鋰電設備在機械、電氣等方面的安全設計能夠滿足歐盟CE認證,各項技術水平均達到全球頂尖車企標準。
2022年11月,贏合科技高精度雙層擠壓涂布機出貨德國領先車企客戶,并服務于該車企的首條鋰電池生產試驗線。
先導智能在2022年為大眾德國薩爾茨吉特工廠提供20GWh鋰電裝備服務,包括前道輥軋、 極片烘烤、中道組裝線整線、注液、電芯烘烤、化成設備及整線集成總包,并將成為大眾2030年240GWh超級工廠的核心供應商。
交付時間方面,隨著產業鏈的日趨成熟,國產鋰電設備廠商具備在較短時間內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可及時滿足海外廠商的需求。
深圳某激光能裝備企業此前表示,目前正在開發的鋰電池制芯設備規模化交付的周期一般為6個月左右,而國外廠商的交付時間大約在一年左右。
成本方面,李振強稱,鋰電池設備成本中,原材料占90%,其中標準件和非標件各占一半,國產設備公司因在非標件方面成本遠低于海外公司,產品價格有較大優勢。
人才方面,近年來國內鋰電設備企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且人才趨于本土化。
據先導智能官網,公司員工人數達到19000人,較2021年底增長28% 。截至2022年7月,公司歐洲本土團隊已達100余人,長期固定服務于海外客戶的工程師團隊達1100 余人,生產及交付能力不斷提升。
利元亨擁有海外在職人員和外部顧問人員約30人,重點聚焦電池廠商海外設廠和國外汽車廠商設備需求,能夠及時響應海外客戶的服務和技術支持,致力于實現本土化經營。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負。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