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期以來,發熱門診的診療需求大幅度增加,因而不少醫務人員也因感染新冠無法到崗,醫療機構供需矛盾突出。在這一背景下,醫療機構如何通過分級診療、互聯網就診等方式分流患者成為能否“闖關”成功的重要因素。
醫院應急醫療隊伍待擴充
在12月20日的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進一步強調要保障好群眾的就醫用藥,多平臺擴大醫療服務供給,增加相關藥品供應,迅速分流輕癥患者,擴容重癥救治資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海中醫藥大學危急重癥研究所所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急診科主任方邦江教授12月20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疫情的高峰期即將到來,受疫情影響醫院也已經明顯感受到其他非急性疾病門診、住院就診量開始下降,例如一些非急癥的擇期手術患者就不來了,這也從某種程度緩解了醫院的壓力,除了保障急危重癥救治能力之外,醫院可以協調更多科室資源來應對發熱患者的激增,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重癥新冠患者救治。”
方邦江表示,可以對一些包括內科等富余科室的人員進行快速培訓,來擴充一線發熱門診、急診人員的力量,有效形成可持續性應急醫療隊伍的支撐;社區等基層醫療機構為了保證新冠患者急診就醫醫療安全,可通過醫聯體、專科聯盟“大手牽小手”來實現特殊時期醫療救治的平穩過渡,以緩解技術力量不足等醫療壓力。
對于發熱門診而言,除了保障充足的醫務力量之外,藥品的保障才是根本問題。上海發布日前在公眾號上回應網友關切的發熱門診藥品備貨相關問題時稱:“正在將發熱診療藥品向社區傾斜,確保滿足居民發熱診療就近就醫需求。”
上海發布還提倡居民如果發現發熱等癥狀時,可第一時間選擇到就近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
基層醫療機構壓力增大
上海西南地區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徐敏(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來就診的患者大部分都是發熱癥狀或家中備用退熱藥應急,退熱藥我們雖然還有一些備用,但是也已經開始拆零供應了,本來一盒兩板,現在拆開一板一板提供,可以確保患者至少3天的用量。”
徐敏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海發布提倡有發熱癥狀的居民到社區衛生中心就診得到了熱烈的響應。“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今年1~11月只接診過7個發熱病人,今天來了30幾個陽性的發熱病人。”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線醫務人員的壓力確實比較大。”
盡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面臨人手緊張問題,但徐敏表示,目前醫務人員感染新冠后,為關心關愛好醫務人員,我們目前仍要求其居家。“我們有些同事,考慮科室工作繁忙,癥狀稍有緩解就想來上班,但是我們還是要求他們等基本康復且核酸或抗原轉陰后再返崗。”他表示。
針對目前基層防疫的挑戰,徐敏表示,一方面是人員不足的壓力,但目前正積極應對;另一方面是藥品儲備待落實。“我們預計感染高峰可能會在下半周來臨,如果再有醫務人員持續感染,人力不足將會是問題。”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另一方面,目前藥物儲備向社區傾斜還有待進一步落實。”
徐敏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近200名在崗人員,醫生占比約三成,需要負責日常門診、衛生站點、100多名住院病人及近10萬轄區居民的衛生健康服務。“我們希望是大家可以有序地陽,但這也是防不勝防,很多醫務人員是被家屬感染的,倒不是在工作崗位上感染的,我們目前是采用了一級+防護。”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藥物儲備方面,徐敏表示,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此前按照半個月的庫存來備貨,目前還是能夠保證給前來就診的患者用藥。
因此他建議,如果不是特別高熱的患者,比如38.5度以下,也不用非得使用退燒藥,可以多喝水觀察一下,癥狀如果減輕了,就不需要服退燒藥,把緊張的藥物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徐敏還特別指出,在經歷了上海今年上半年的疫情之后,更多的慢性病患者已經提前備好了足量的用藥,這也使得此次感染高峰來臨之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出現慢性病患者配藥的擠兌。
“我們上周最高峰的門診量達到2400,昨天周一最繁忙的門診量已回落到1500左右,這說明居民都已經提前預計到疫情高峰的到來,先把藥提前配好了,也防止在感染高峰來臨時,發生大面積的交叉感染。”徐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