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1月債市大跌所引發的理財產品贖回潮仍在持續,華創證券研報顯示,11月14日~12月6日理財產品凈賣出規模已達3500億元,顯著超過2022年3月贖回潮期間的凈賣出規模(550億元左右)。
與此同時,理財產品遭遇大幅回撤,12月初逾千只產品破凈一度引發市場關注,投資者贖回情緒進一步加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達29.15萬億元,其中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7.72萬億元,占比95.09%。投資者結構方面,個人投資者占比達99.08%。
個人投資者對凈值回撤的容忍度偏低,不少投資者開始轉向銀行存款類、保險等產品。國債、大額存單更是成為香餑餑,一單難求。
存款類產品成為香餑餑
巨量理財產品贖回后,很大一部分資金沉淀到銀行存款中。
第一財經記者向包括招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理財經理咨詢了解,他們普遍表示近1個月來,確實有大量客戶選擇贖回理財,轉而購買存款類產品。
“部分客戶對于R2風險的理財頻繁下跌還是比較難以接受的。”招商銀行理財經理劉平指出,一般會建議客戶不要急著贖回理財產品。但還是有40%~50%的客戶會贖回部分或全部資金,投資到存款產品中。
“在目前市場情況下一般而言會推薦客戶買三類理財產品:保險、存款和大額存單。”建設銀行東莞分行客戶經理林依有十余年的從業經驗,她近期不會主動推薦客戶購買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現在不推薦購買的原因是主動管理性不強,而且在市場下跌時回撤明顯,而市場上漲時收益卻不如基金。”
其中,在她的贖回理財產品的客戶中,大部分都轉投了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存款類產品。
今年以來銀行存款的利息已一降再降。今年9月,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郵儲銀行、招行等銀行紛紛發布人民幣存款利率調整公告,對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多個期限產品的利率進行下調。
以招商銀行為例,3個月、6個月、1年期、2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別為1.25%、1.45%、1.65%、2.15%、2.65%,均下降10個基點;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2.60%,下調15個基點。
雖然存款利息打折,但投資者熱情依舊高漲,存款類產品的規模也是水漲船高。
央行公布的11月金融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2.95萬億元,較去年11月份的增加額,同比多增1.81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2.25萬億元,同比多增1.52萬億元。
從銀行理財流入存款的資金規模,在M2規模上可見一斑。1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64.7萬億元,同比增長12.4%;狹義貨幣(M1)余額66.7萬億元,同比增長4.6%,M2同比增速達到近6年峰值,同時和M1的差距再度拉大。
中信證券分析師明明認為,M2-M1的缺口擴大體現了目前存款定期化的趨勢。理財贖回資金轉為存款是推升M2的重要原因。隨著防疫政策優化、地產支持力度加碼、經濟預期好轉,債市收益率大幅上行,理財凈值普遍受損,導致投資者紛紛將理財贖回至存款。
銀行轉推保險產品、低波理財產品
理財贖回潮后,保險產品也成為理財經理們推薦的首選。“如果客戶可以接受更長的投資周期,我們比較推薦保險產品。”上述招商理財介紹。也有多位理財經理表示,存款和國債利率未來大概率會繼續下行,對于投資者來說保險產品可以提前鎖定穩定收益,性價比更高。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保險產品的缺點在于,流動性較低,投資周期過長。存得越久越值錢,但是如果中途取出就不太劃算。
以招商銀行推薦的一款五年期分紅型保險為例,假設繳納10萬元保費,可以進行身故或全殘保險。每年約有1356元~2237元不等的紅利分配,同時期滿保險金有109300元。按照產品最高分紅估算,收益率可達到4.07%。但是如果提前取出,收益率就大打折扣,甚至虧損。同樣按照最高收益計算,一年、二年、三年取出的年化收益分別為-1.9%、1.7%、3.1%。
從收益來看,保險三年的收益和定期存款接近。至少要存三年以上才能跑贏定存收益。
雖然投資周期較長,但多家券商分析機構仍看好保險市場。山西證券分析師崔曉燕認為,近期居民對自身現金流安排更偏謹慎,儲蓄險產品或將收獲佳績。國泰君安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當前居民風險偏好下降,提供高收益確定性的保險理財預計需求快速增長。
11月上市險企的數據似乎也能側面佐證這一趨勢。數據顯示,中國太保11月累計保費3709億元,同比增長9%,中國人保11月累計保費5714億元,同比增長8%;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也一改頹勢,進入正向區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推薦保險產品外,為穩定投資者信心,部分銀行近期也在大力推薦以攤余成本法估值的低波產品,以求穩定投資者信心。
例如華夏理財推出的某固收類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3.6%~4.0%之間,持有期453天,產品資金就全部投資于攤余成本法信用債專戶,用以降低持有凈值波動風險。
據業內人士指出,使用攤余成本法是指計算理財產品凈值時,將投資產品的到期收益率分配到每一日計算。因此凈值將不隨市場波動。不過在資管新規第十八條中明確鼓勵用市值計量,只有符合部分特定條件的封閉式產品才可使用攤余成本法估值。
中銀理財推出的某60天封閉式低波理財產品也在投資策略上,與之前發行的同系列產品有明顯區別,強調將精選優質債權并持有至到期,到期收益確定性高。該理財內部人士表示,這種低波理財產品配置于與產品期限匹配的資產并持有到期,好處在于持有至到期可以獲得確定的票息收益。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