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波譎云詭中,郵差總會按兩遍鈴。
【資料圖】
歷經上周全球金融市場安撫性的上漲后,12月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1月ISM非制造業指數56.5,高于預期的53.3和前值的54.4。
同時,11月美國非農就業人數增加26.3萬人,遠高于20萬的市場普遍預期;11月平均小時薪資環比增長0.6%至32.82美元,是市場預期的兩倍;盡管勞動參與率小幅回落到62.1%,但崗位空缺依然維持高位。
“好”的經濟數據,令全球金融市場心悸,緣于市場擔心美聯儲支持更高政策利率。有“新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Nick Timiraos就發文警示,盡管12月美聯儲加息幅度會放緩至50個基點,但薪資-通脹螺旋槳漸顯,將促使美聯儲明年讓政策利率升破5%。這讓市場捏了一把汗,全球主要市場不同程度回落。
市場的情緒表達反映美聯儲貨幣政策已影響全球經濟社會活動,帶動全球經濟的各個環節和部門啟動敏感性適應,人們開始基于貨幣政策的邊際效用配置資源,并對所有風險資產進行再重估。
這也突出反映了全球市場正在走出政策邏輯,向市場邏輯回歸。這是全球風險資產定價范式的一次痛苦轉換,也是全球經濟回歸正途必然歷經的過程。
如果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將全球金融市場帶入政策邏輯,持續十余年的量化寬松和零利率/負利率,讓全球投資者失去了感知風險能力,投資者主要基于各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變動情況,做流動性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那么隨著美聯儲等央行的持續加息,政策利率開始接近于主要國家的自然利率水平,曾經在量化寬松浸泡的風險資產,盡管歷經多次猛烈加息,但在邊緣性全球金融市場,依然會出現風險資產高頻拋售現象,投資者仍需系好安全帶。
美國30年期固定按揭貸利率在10月突破7%,反映全球市場的風險敏感性正在回歸,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弱有效性再度歸來,市場的味覺嗅覺正在恢復。
經濟全球化范式轉換是帶動全球市場高頻波動的深層因素。當前,全球經濟最大的風險就是主要國家間的經濟周期不同頻,最大需求市場正在步入經濟增長前半周期,而主要的供給體系則開始進入經濟增長的后半周期。這種經濟周期之差,緣于經濟全球化的范式由求同存異逐漸轉向求同排異。
這種全球化范式的轉換,伴隨著明顯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色彩,其效果就是推動全球供應鏈重構,及供給體系的分布式布局。當下出現的一個非常值得警覺的現象是,大西洋經貿活動日益活躍,美國東海岸港口活躍度首次超過西海岸,這反映美歐在許多經濟活動上的閉環化現象日益明顯。
顯然,全球通脹更為深層原因是全球供應鏈的分布式重構,這警示這輪通脹需歷經一個5~8年的朱格拉周期(資本支出周期),而非基欽周期(庫存周期),鑒于這一輪全球供應鏈分布式重構大致起始于2018年,那么這輪通脹大約在2023年進入平緩軌道。
鑒于此,不要指望明年下半年美聯儲等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反轉為再度放松,因為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資本支出釋放而出的增長,會為其帶來全球供應鏈分布式重構紅利,使其能將高利率維持較長時間。
同時,全球經濟高頻波動,還源自全球金融市場內在價值的重估,可能進入深層修正期。美元流動性從外圍金融市場向美歐等中心市場回流,可能會更富沖擊,新興市場需做好防范美元流動性緊縮的準備。
為此,對國內投資者而言,要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清晰自身的認知邊界及風險可承載能力,避免將風險偏好設定在超越自身認知和風險可承受能力之外,敞露在自己無法覆蓋和管控的風險敞口中。
對中國來講,當務之急是用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大空間的改革開放,激發企業家精神,從邊際上改善市場主體的預期。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