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和直覺的背離有時讓人難免生疑——30日早間,沖上熱搜第一的是“全國快遞網點大面積停擺消息不實”,但在下方的評論里,很多網友都在反饋自己的快遞遲遲未到。
不可否認,這一定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幸存者偏差”,因為正常收到快遞的消費者不會在微博上發聲,而未收到快遞的消費者需要一個解釋。
難道是因為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網上購物,業務量激增影響了物流速度?
【資料圖】
根據央視新聞的報道,國家郵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自11月21日以來,全國郵政快遞日均攬收量約2.6億件,投遞量約2.7億件,日均服務超5億人次。在當前疫情環境下,確實存在部分快遞網點和從業人員作業存在受限情況,產業鏈上下游也受到一定影響,導致部分消費者在下單后出現短期內難以及時收到商品現象。
這解釋了一部分的原因,不過花點時間來看看疫情期間的數據,還有些新的發現。當我們在尋找快遞的關鍵節點城市時,發現近四年間各地的業務量正在悄然變化。
自疫情暴發以來,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仍然一直保持增長,但從10月單月來看,2022年與同期相比出現首次下滑。這與統計局數據可以相互印證,今年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71億元,同比下降0.5%。今年1—10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109542億元,同比增長4.9%。
快遞物流行業專家趙小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是快遞公司沖擊全年業績的最后時刻,但當下快遞公司的處境相對比較被動。一方面疫情下快遞物流效率降低,另一方面用戶端例如部分商家也存在發貨困境。每年10月底到春節是快遞行業的旺季,過往在旺季即使完成投遞件數增速放緩也是增長態勢,目前數據有所下滑與網點運行不通暢有關。不過從數據看,本周物流快遞履約相較于上周有所好轉。
從物流的中轉節點看,長三角、珠三角、山東、河南等地都屬于電商行業集中的發貨地和收貨地。從影響程度看,如果長三角地區物流不通常暢,對于全國電商行業的收發貨都會有影響。趙小敏表示,此前曾預期在旺季發力的基礎上,快遞行業全年增長或達到5.5%至6%,目前看這一目標較難實現。
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分省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最高的五個區域分別是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和河北。其中,浙江的業務量與去年基本持平,微增了0.6%,但業務收入下降了4.1%。在快遞業務量前十名的省份中實現快速增長的是湖北、安徽和河北。不過,河北業務量雖然增加了10.2%,業務收入卻同比下降了1.5%。比較特別的是,上海雖然快遞業務量要排在十名開外,快遞業務收入可以沖入前五。而位列前十的福建出現了快遞業務量和收入雙降的苗頭。
紅色標注為同比去年業務量減少的城市,綠色標注為此后消失的城市,黃色標注為首次出現在前十的城市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一些業務量較大的城市排名發生了重大變化。業務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只有四座城市的業務量保持了連年增長,分別是金華(義烏)市、廣州市、揭陽市和東莞市,其中金華(義烏)自2020年超過廣州市之后一直保持排名第一,廣州、深圳四年來的業務量一直分列第二和第三名,但即便如此,廣州的業務量呈向上趨勢而深圳有所減少。四年來,揭陽市、東莞市的排名穩中有升,2022年汕頭市首次出現在業務量前十,而2019年業務量退出前十的城市是北京市和成都市。
某快遞公司從業者對第一財經表示,快遞公司重要的節點和城市與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業務量排名靠前的城市一致。這也意味著當業務量排名發生變化時,快遞企業可能需要調整以適應新的變化。
“疫情影響了各地的貨運物流情況,今年部分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也會降低。這些都是影響業務量的原因。”互聯網專家郭濤告訴第一財經。他同時提到,各地的防疫政策執行也有差異,一些城市如深圳、杭州本身是電商發貨“重鎮”,這也對一些城市的業務量產生影響。
(注:數據來源為國家郵政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