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發布國內首份中小企業數實融合報告《以小“建”大——2022年中小實體企業“數實融合”新趨勢觀察》(下稱“報告”),對數字技術與中小實體企業的關系及融合趨勢做了剖析與預測。
大勢所趨
【資料圖】
報告表明,當互聯網進入3.0版本時代,所有行業都將被嵌入數字技術生態之中,所有行業發展都將受數字技術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現代市場體系的建立,已是潮流所趨。黨的二十大報告亦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而中小實體企業(下稱“中小實”)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中小實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更是穩住就業底盤的主力軍。相比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中小實的數字化轉型卻嚴重不足。據艾瑞咨詢調查,2019年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在1.2億左右,其中接入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O2O(Online to Offline)平臺的數量占比不及10%,而擁有智能設備的中小實數量還要再減半。根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發布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分析報告(2020)》,89%的中小實處于數字化轉型的探索階段。由此可見,中小實數字化轉型,即“數實融合”,系當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平臺作用
中小實數字化融合,離不開平臺。推動中小實數字化轉型,首先得理解平臺與中小實在數字經濟中的關系。平臺是多維立體結構和復雜生態,商業生態極其豐富,為各行業提供的是相對統一的標準化制式服務,具備的是宏觀知識,創造的是矩陣價值。平臺經歷20余年發展,已成為改變世界的商業模式。中小實基于一種管道模型,在自身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專業性和精準性,具有卓越的地方知識,創造的是傳統線性價值,正是無數中小實編織起市場經濟之網。
在中小實數字化轉型初期,數字化矩陣價值對傳統線性價值構成巨大沖擊,平臺籠罩一切,中小實相對被動,部分中小實甚至淪為數字化轉型的局外人。隨著轉型不斷深入,中小實的生存與發展將完全系于數字化,有些中小實將天生數字化,數據已然成為中小實核心資產。一旦到了數字經濟發展的深水區,之前平臺單方面發力所形成的單邊效應,將演變為由平臺與中小實共同發力(不僅僅是平臺對中小實產生影響,中小實也將反向影響平臺),從而形成具有更大經濟效益的交叉效應,也即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兩者由之前的“單向奔赴”變為“雙向奔赴”,在此,宏觀知識與地方知識徹底合流。
平臺和中小實共同發力形成交叉效應可以理解為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兩者構成了數實融合的一體兩翼。一方面,產業數字化的重心在轉移。數字經濟的主戰場已從消費互聯網(to C)領域轉移到了產業互聯網領域(to B),傳統的企業經營模式和行業發展特征被重塑,新一輪數字化紅利順著供應鏈向上延伸,聚焦“入口”和“渠道”,推動實體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提升。另一方面,隨著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升級完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區塊鏈、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并向經濟社會生活全面滲透,新技術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技術迭代和產品創新速度加快,數字產業化的基礎不斷鞏固,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各個具體行業反向推動平臺繼續變革。
如何轉型
中小實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即數實融合的具體路徑,須循著中小實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摸索。
中小實數字化轉型有如下困難:
首先,投入意愿低。毋庸諱言,大部分中小實對數字化改造尚處于圍觀狀態,對于能否盈利心存顧慮,疫情防控又進一步抑制了在“非剛需”上的投入意愿。
其次,受限于技術水平和人才儲備。中國社會科學院私營企業主群體研究中心2022年發布的《中國縣域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報告》顯示,人才短缺和技術門檻較高是不同企業數字化轉型共同的痛點和難點。
再次,數字化服務商SaaS也一度不愿意在中小實身上投入太多。數字技術一般通過通用型技術發揮數字經濟優勢,而中小實分布行業廣、異質性高、業務需求復雜多樣,利用數字技術的經驗和盈利能力有限。
最后,數字生態不健全也導致中小實數字化轉型受阻。區域和行業良好的數字生態需要緊密地適應、嵌入產業生態體系。但現實是,數字化服務商不懂行業、行業實體企業不懂數字化技術的現象非常普遍。
前文已述及平臺與中小實在數字經濟中的關系,針對上述具體轉型困難,特別是痛點和難點,平臺大有可為。總體而言,平臺需要進一步開放生態,通過平臺開放、技術工具和生態協同等路徑,加速服務業數字化,為中小實提供人才、技術、基礎設施等一系列服務,利用前沿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工農實體。
其中,助推SaaS服務市場騰飛方面,平臺應承擔更多責任。由于SaaS服務商需要的云計算、數據庫、圖計算等技術底座,屬于底層硬核技術,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是正在起步階段的創業團隊所無法獨立承受的,但卻是互聯網平臺企業一直在持續探索與深耕布局的領域,也因此,“以數助實”成為平臺天然使命。以支付寶為例,其開放平臺已經開放技術接口和插件1300多個,提供了豐富的SDK等工具,搭建開發者學習交流平臺。有超過1.1萬數字化服務商活躍在平臺上,為客戶提供數字化服務,降低了小微商家應用數字化工具的門檻。
針對人才短缺和技術瓶頸,過去兩年,數字技術人才出現從平臺回流到制造業的新動態,這是一種已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所言的“自生自發秩序”。 這一新動態有兩條“支流”:一是平臺技術人開始跳槽到工廠,甚至礦山,試圖用科技改變老舊行業,在制造業里尋找前沿科技加持下的新的應用場景和落地商用機會;二是平臺加速和制造業企業在數實融合上的合作,平臺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們越來越多到制造業一線去,將工位搬到工廠。來自有著互聯網背景的數字化人才下到車間和工廠,“接地氣”的過程使得自動化和算法開發更能貼合應用場景, 能夠幫助企業解決一個個實際具體問題。通過平臺“向下生長”和數字技術人才“進村入廠”,逐步滲透到中小實,拉動乃至倒逼各行各業上下游中小實提高數字化程度,起到溢出效應和正外部性。
在降低中小實數字化轉型門檻和成本方面,低代碼開發技術這一數字化工具真正做到了“好用不貴”,迎合了中小實現實考量和實用心理。最典型的低代碼開發技術就是從平臺里衍生出來的小程序,它具備易變更和可拓展優勢,對于制造業涉及的工廠研發、品質管理、出貨、驗貨諸多流程,應用量極其廣泛,越來越多的中小實采納了該工具。低代碼開發技術表明,數字化工具的輕量化和低成本化是實現中小實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其更深遠影響還在于,數字化工具開始朝生態化的方向前進,推動中國數字化服務商的崛起,以及中國SaaS市場的高速發展和DaaS(數據即服務)的興起。
SaaS市場興起、數字技術人才“進村入廠”、低代碼開發等,無一不是促進中小實數字化轉型切實有效的方式方法,從而改變“大企業唱戲、小企業圍觀”的狀況。
觀念變革
美國科學哲學家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在科學革命的時刻,會產生一種范式轉移;舊的“范式”,亦即一種舊的看待現象的觀點、舊的理論、掛在舊的理論之下的研究方法,會因為面對現實的“不可通約性”,或者說無能為力,無情地被具備“可通約性”的、新的“范式”所替代。
當下中國中小實正在經歷這種范式轉移。人面對落日余暉,會不禁想起旭日東升時的朝氣蓬勃,戀戀不舍,不肯離去,不少中小實也有這種心態。然而,時代已由消費互聯網階段進入產業互聯網階段,數實融合已呈不可逆之勢。
是故中小實需要進行自我觀念變革,改變傳統思維模式,盡早覺醒,樹立“數據意識”,提升數字化意愿,奮力加入到數字化轉型的巨流之中。只有抱持長期主義,主動融入,才能真正實現轉型。
中小實應充分意識到,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新型生產要素,甚至是核心生產要素,這是“數據意識”覺醒的關鍵。對數據進行加工、分析和挖掘,不僅能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科學參考,還能讓企業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提高生產管理效率,優化企業流程。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在數據存儲與采集、數據庫、算法與交互等方面都帶來了新的能力,必將驅動企業生產模式向數據驅動轉型升級。中小實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要有打破現有產業壁壘和產業邊界的心理準備,更有勇氣打破,最終實現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非一時興起,亦非一蹴而就。數實融合是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交互下的必然產物,是經濟發展到產業互聯網階段的最新方向,是國民經濟乃至全球經濟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
面對數實融合,平臺需要一如既往地發揮其平臺作用和平臺價值,為中小實數字化轉型做好鋪墊和助力工作,中小實則亟待自我觀念變革,樹立“數據意識”,以長期主義擁抱數字化轉型,最終實現范式轉移。
(作者系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