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已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數據隱私、算法歧視、安全風險等數據治理問題也已引起全球多國政府,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和行業企業的共同關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項IBM發布的企業數據泄漏成本報告顯示,近兩年來,數據泄漏導致企業每年的平均成本支出超過400萬美元。
在2022年數商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稱,人工智能正在取代科學家的部分工作,比如AlphaFold已經能夠解析2.2億種蛋白質結構,而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古代人的基因也得以恢復。
“凡是規律隱藏在可獲得的數據當中的工作,都能被人工智能取代。隨著信息感知技術的快速發展,可獲得的數據也越來越多。”楊善林表示。
而要讓數據成為資源,成為生產要素,數據治理是非常必要的,其核心內容包括質量、隱私、透明、安全。
以醫療大數據項目為例,盡管目前做數據系統的廠商很多,各醫院使用的數據系統也不盡相同,這導致數據類型越來越多,而目前的數據匯總缺乏標準。楊善林認為,如果不進行治理,那這些數據就等于“無用數據”。
我國的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據安全的風險也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受數字經濟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化的規則、制度體系有待健全,數據要素市場化涉及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其自身全過程,各環節的基礎制度體系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完善,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需要配套的實施細則亟待出臺,跨部門協同、多方參與的治理機制、治理能力仍需完善和提高,數字經濟和數據要素領域的國際治理參與度需要進一步提升。
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秘書長李欲曉在會上表示,從網絡安全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在車聯網、金融領域、人工智能等領域網絡安全能力不足體現得較為突出。
“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大數據就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它的價值釋放、交易流通、規模利用,對于推動前沿技術核心,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的大繁榮、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李欲曉表示。
李欲曉援引數據稱,2021年我國的數據產量達到6.6ZB,全球占比9.9%,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44.5萬億元,占GDP的近40%,數據的產量和數字經濟的規模均居于世界的第二位。數字經濟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他同時提到數據安全的問題。從全球來看,數據安全風險上升趨勢非常明顯。根據IBM發布的2020-2021年數據泄露成本報告,企業數據泄露事件成本平均達到424萬美元,數據泄露事件導致的最大損失是業務損失,平均為159萬美元,占比38%。
近年來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度規章日漸完善,但是聚焦與數據要素市場、數據安全治理的法規實施細則國家和行業標準、辦法、條例仍有大的需求,基于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分類的邏輯出發,也會產生更多的關于數據要素市場化,數據跨境流動、數據安全治理等一系列的需求。
“在能源、交通、醫療等行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于數據要素市場化、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相關制度法規貫徹執行的意識、能力、技術和人才供給等方面都存在強烈的需求。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需要進一步推動有利于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標準的建設。”李欲曉表示。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