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各地疫情頻發,并呈現聚集性態勢。如北京此輪疫情流行的奧密克戎BF.7變異株,具有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的特點,病毒傳代時間平均約為2天。據北京市疾控中心介紹,此輪疫情已經引發了養老院、工地、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聚集性疫情。
(資料圖)
本周一,我國本土新冠感染人數達到28127例,創下今年4月以來新高。而隨著感染人數的增加,各地也陸續開始報告死亡病例。截至目前,本輪疫情已報告的死亡病例仍以生活不能自理、合并多種基礎疾病的高齡老人為主。
提升ICU救治水平
11月20日,某地通報兩例死亡病例,年齡分別為91歲和88歲,均由社區轉至相關定點醫院,新冠診斷都為輕型。其中一例在入院時就已測不出脈搏呼吸和血壓血氧,診斷為休克、陳舊性腦梗死,經搶救無效死亡;另一例入院后突發心律失常,最終因心源性猝死搶救無效。
盡管新冠重癥和死亡率已經降至非常低的水平,但是高齡老人等脆弱人群感染后轉為重癥的風險仍然較大。重癥救治作為新冠醫療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線,一直承擔著巨大的壓力。
臨床專家認為,高齡、基礎疾病和未接種疫苗是導致新冠重癥的三大高危因素,其中高齡和基礎疾病難以改變,唯一可以改變的因素就是接種疫苗。而一旦高齡患者感染了新冠,專家強調要做好幾方面的工作,從而提升救治率。
參與了今年上海疫情以及海南疫情指揮工作的上海交大附屬仁濟醫院黨委書記鄭軍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首先是要提升重癥監護病房的規模和ICU的救治水平,這需要靠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跟進,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醫院經費的投入;此外重癥學科的器官支持和替代設備也需要進一步加強,主要是針對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癥肺炎、心梗、腦梗等疾病患者的救治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鄭軍華分析稱,多方面因素導致老年人更易發生重癥,而救治工作也應該及時開展,從而阻斷病情的進展。
“老年人多數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相對年輕人弱,如果某些新冠病毒持續復制、攻擊機體,就會引起機體細胞持續不斷發生損害甚至死亡;同時,病毒還易于合并其它病原微生物引發繼發感染,如引發肺部的細菌感染,機體又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感染,最終,可能引發膿毒血癥,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引起死亡。”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而就器官的功能而言,老年人多數器官功能不如年輕人,在遭受病毒損害后代償能力低下,容易引起嚴重的情況出現,如呼吸窘迫綜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上海仁濟醫院重癥學科主任皋源教授曾向第一財經記者提出未來如何應對重癥救治挑戰的建議。他說道:“應更加重視轉診患者的突發疾病,急救的能力還需要提升。例如一個急性心梗的患者轉運收治進來,我們能否馬上開展PCR冠脈介入手術。”
應對轉運挑戰
多位參與新冠一線救治的高級專家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海疫情之后,有關重癥患者的救治以及高齡老人感染后的處置問題已經引起各方高度關注,相應的配套建設也正在完善中。
“我們現在已經在加強重癥醫聯體的建設和專家會診制度,目前上海已經配備了重癥患者的轉運救護車,相關的綠色通道也在建設中。”鄭軍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對于高齡新冠感染者而言,轉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無論對于患者自身還是醫務人員。如何避免高齡新冠患者應轉運不當而造成的次生災害?有專家對此提出建議。
“對于這些高齡患者,換了一個環境可能造成他們的不適應,熟悉他們情況的人可能無法繼續照顧他們,更何況在轉運過程中涉及到患者的搬運,他們原本已經很脆弱,任何閃失都可能是致命的。”一位參加過今年上海疫情期間抗疫指揮工作的醫務管理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很多高齡老人原來家里有護工照顧,但是住院后熟悉自己的護工無法跟來,其他人也不熟悉老人的情況。環境的改變、作息制度的改變、護理習慣的改變,使得老人的基礎疾病成為救治的主要矛盾。
“住院過程中經過治療,核酸轉陰并不難,但是住院給他們帶來的附帶損害很大。”上述醫務管理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尤其是途中的搬運,缺乏護理等等,會加重他們原先的基礎疾病。我們在處理這些高齡陽性患者的時候,應該格外小心,避免次生災害。”
對此也有專家建議稱,對于高齡老人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能不轉運盡量不轉運,因為他們基本上只能夠待在家里,只要陪同護理的人員做好防護,并且做好自我隔離,居家不外出,那么他們的傳播風險是完全可控的。
一位參加過今年海南疫情救治工作的臨床醫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于高齡老人是否需要轉運救治,現在確實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我個人建議是當醫療資源充足時,最好還是住院觀察。”
上述臨床專家認為,一些高齡老人轉運后反而加重了基礎疾病,這主要是由于在轉運的過程中,護理跟不上,導致次生災害的發生。“所以我們提出對高齡老人絕對不能一轉了之,對基礎病不管不顧了,原來有人管的,轉運后沒有人管了,或者以各種理由推脫說管不過來,這些都是不該發生的情況。”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