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拜師帖、鞠躬敬禮茶、恭行拜師禮,鄭重表白志向……最近,簡短而莊重的中醫傳統拜師禮儀之后,76歲的老中藥人劉茂貴(劉老)在一眾同事的見證下,親收5名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弟子,意圖在他退休前,將畢生所學的炮制技術及質量管理技能傳授給新一代年輕人。
劉茂貴從事中醫藥工作50余年,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歷史變遷,曾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專家組專家、中華臨床醫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他2003年應邀加入康美藥業,主要負責公司生產與質量技術監管指導及中藥炮制技術培訓工作,并為企業中藥炮制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和中藥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機制。
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然而,第一財經記者調查采訪發現,長期以來,擁有上千億市場規模的中藥飲片市場“小、散、亂”的頑疾難解,根本原因在于業內大多數企業對中藥材炮制技術重視不夠,投入不足,且此前有資料顯示,全國從事中藥飲片加工炮制的專家僅有幾十人,具有精湛炮制技術的老藥工所剩無幾,技術得不到傳承,人才出現斷層。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患者到廣東省中醫院藥房現場抓取中藥飲片 第一財經記者 吳綿強攝)
決定藥材質量
中藥飲片是藥用動植物(原料)經過一定加工炮制方法制成的、適合于中醫臨床選用以制成一定劑型的藥物,其實質就是中醫臨床所使用的中藥單味藥。中藥材經過種植、采摘、捕獲后還需經一系列炮制加工才能成為可熬制湯劑入藥的中藥飲片。
據工信部數據,我國2020年中藥制造業收入規模為6196億元,其中,中藥飲片加工行業收入1782億元。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藥飲片行業也經歷了工業化生產,但是“傳統炮制+現代設備”的生產模式和流程至今未改變。
“中藥飲片生產過程中炮制屬于重點工序,需要炮制師傅通過蒸、煮、炒、煅等傳統技術手段結合現代設備來實現。因此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及實操經驗的炮制工顯得尤為重要,直接決定了中藥飲片的質量。”康美藥業供應鏈事業部副總經理兼普寧、北京生產基地總經理黃龍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康美藥業是國內最大的中藥飲片企業,參與了多項國家和省級飲片炮制和質量標準、中藥材等級分類標準制訂。
黃龍濤擁有20年中藥基地車間生產管理工作經驗,他說,目前中藥飲片加工生產業內遵循的還是以《中國藥典》《全國中藥炮制規范》等國家標準為主,各省、地區出版的《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等地方標準為輔,“這些標準是基本的生產工藝要求,也就是行業內的‘最低門檻’,大家都按照藥典的要求生產,質量也符合國家標準,但如果要把質量控制得更好,還需要在炮制環節下大功夫。”
黃龍濤告訴第一財經,經過炮制加工之后的中藥飲片質量方面有內外之分,內在就是有效成分含量,外在則是色香味以及外觀性狀等,這些要與藥典描述保持一致。
“按照目前中藥飲片加工要求,有些企業可以達到國家標準,但往往在某些方面可能會有一些瑕疵,比如藥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值不夠,或者成色存在差別等。 這就非常考驗炮制工人師傅日常的技藝水平。好比廚師炒菜一樣,雖然烹飪典籍上記載了炒制的過程和要點,但往往有些廚師難以把握火候,導致炒菜的色香味千差萬別。”黃龍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中藥飲片的生產過程中,炮制工根據其經驗,把握好蒸、煮、炒的時間和溫度,以及操作方法方式等,這一過程直接決定加工出來的中藥飲片質量優劣。
“比如中藥材北芪的加工炮制,根據老藥工積攢下來的經驗,1.0規格大小的北芪,需要用300度的溫度,炒制8分鐘,但如果操作師傅稍不注意將溫度調到了320度或者280度或者多炒了1分鐘,這鍋藥材馬上就會被變質。”黃龍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就需要有經驗的炮制大師將這些經驗總結出來交給炮制工人,工人們掌握這樣的操作技能之后,再去開展生產工作。
長期以來,擁有上千億產業規模的中藥飲片行業,呈現出產業集中度低、競爭激烈、飲片質量良莠不齊、行業創新力不足等共性難題,業內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也僅占千億產業規模的不足2%。“這主要還是很多中藥企業不注重飲片質量,在炮制環節投入不夠,沒有嚴格遵循落實好傳統的炮制工藝流程。”一位老中藥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近年來,監管層也是重拳管理中藥飲片質量,藥監部門公布的藥品不合格通告,中藥飲片企業常常榜上有名。
11月15日,國家藥監局公布19批次藥品不符合規定的通告(2022年第55號)稱,經檢驗,標示為江蘇至善堂藥業有限公司、武漢仲誠富坤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北海能信中藥有限責任公司、云南東融滇西中藥材物流經營有限公司中藥飲片分公司等生產的7批次金銀花不符合規定,“不符合規定項目包括含量測定、性狀、重金屬及有害元素。”
另外,經檢驗,標示為安慶華氏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湖南春可回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等生產的3批次桃仁(1234.jpg桃仁)不符合規定,“不符合規定項目包括性狀、羰基值、含量測定和水分。”
“因炮制加工不規范、精通炮制技術的人才缺失等問題的存在,飲片質量難以得到保障,也嚴重影響中醫臨床療效和中醫藥聲譽。”上述老中藥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中藥飲片質量不過關之下,‘方對、癥準、藥不靈’現象較為常見,影響了整個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中藥炮制的機制不清,炮制工藝的不規范,導致中藥飲片質量不合格,因此對于傳統中藥炮制的創新已迫在眉睫。”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在2020年上半年發布的一份名為《中藥炮制的傳承、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思考》的論文中指出。
傳承斷層風險
中藥炮制技藝得以數千年的傳承,源于一代代中藥炮制的傳承人和一些老藥工,然而隨著老藥工的作古,以及炮制人才的培養體系等原因,導致中藥炮制傳承存在斷層風險。
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方資料稱,該局梳理文獻古籍文獻中的中藥炮制技術、各地知名炮制專家學術思想,研究了全國13個主要炮制流派及少數民族炮制的傳統技術。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文獻資料發現,此前國內身懷絕技的老藥工,已建立了自己的炮制流派,如江西省的樟幫炮制技術、建昌幫炮制技術、四川省的川幫炮制技術、北京市的京幫炮制技術等。
中藥炮制的傳承目前面臨許多問題。其一是中藥炮制派別之間較為保守,對于自己的炮制方法,有的派別秘而不宣,使得技術得不到傳承。黃龍濤長期在中藥飲片生產環節耕耘,據其介紹,以前他去國內一些大型中藥飲片廠參觀時,常會遇到比較尷尬的處境,“參觀人員一般都不帶我們參觀炮制車間,主要是一些老藥工怕外人偷師學藝。”
其二,隨著老藥工的退休和離世,一些具有精湛炮制技術的老藥工所剩無幾,技術得不到傳承,使得人才出現斷層。
“現存屈指可數身懷傳統中藥炮制絕技的老藥工對自己經實踐掌握的‘獨家秘技’秘而不宣或找不到人繼承,亦沒有形成文字資料保存,導致這些具有地方中醫臨床用藥特色及特效的傳統中藥炮制技術逐漸被遺忘甚至失傳,急需傳承。”一位全國重點中醫藥學校的中藥炮制技術師承工作室人員在其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表示。
劉茂貴此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本來也打算退休,“但是公司領導找到我,希望我能在退休前‘發揮余熱’,將中藥炮制技藝傳承給下一代,給公司和行業的炮制技術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康美藥業董事長賴志堅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劉老作為既有傳統中藥理論知識儲備,又有炮制實操技藝經驗積累的老藥工,他可以把中藥炮制技藝上升到理論高度,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簡單的炮制經驗層面,“所以創辦劉老炮制技藝傳承工作室,就是要傳承他的衣缽,把他的中藥炮制思想挖掘并整理出來,傳承給未來年輕學徒,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另外,影響中藥炮制傳承的因素,還有目前國內炮制人才的培養模式存在爭議。同樣是在上述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的論文中,專家表示,中藥炮制人才的培養模式亟待變革,目前,中藥炮制人才培養存在多方面問題。
上述論文稱,“學校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教學與市場的需求脫節,培養出的中藥炮制專業的學生無法勝任工作。”
“搞中藥炮制工作又臟又累,而搞炮制的人待遇不高、地位不高,因而留不住人才,特別是留不住年輕人。”這是一位從事醫藥炮制工作20年的技術工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業內出現了“師傅越來越老,徒弟越來越少”的尷尬局面。
上述論文還指,由于學科的限制使得從事中藥炮制的專業型人才較少,且炮制專業的特殊性,工作條件差,勞動強度又比較大,是一項又累又臟的工作,造成炮制工人更少。
比如,蒼耳子要在180攝氏度的溫度下用青草混炒,40分鐘左右色澤會變黃,“時間短了不變色,時間長了會變焦,火候很重要。”上述老中藥人告訴第一財經,現在的大多數年輕人不太愿意干這些又苦又累的活。
一位頭部中藥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其實公司也可以去高薪招聘剛畢業的大學生過來做中藥炮制技術工人,但是現在年輕人坐不起五年甚至十年的學習的“冷板凳”,因為做一名炮制工人會比較辛苦,很多炮制流程需要人工操作,并且蒸、煮環節涉及到高溫環境,比較勞累,一般人還吃不了這樣的苦。
“本次傳承弟子是通過公司內部“推優”的選拔形式公平公正遴選出來的,公司給予學員三年的學習期,為他們提供歷練的機會,未來在個人晉升方面優先考慮。”賴志堅說,在這三年里,徒弟們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出老師的中藥炮制知識和相關工作經驗,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個人技能,并在學習點撥后整理輸出專業論文,還可以在全國中藥炮制工藝相關論壇等渠道參與會議討論,同時輸出自己的經驗和觀點,將學習成果展示給行業人士。
未來怎么辦
業內預測,隨著疫情中醫藥的突出貢獻,國家正加大對中醫藥產業的支持,中藥飲片業務具有良好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未來,受益于中醫養生意識普及,老齡化速度加快,居民健康意識增強,對中醫藥的需求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然而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行業集中度短期內依然難以提高,在各地招標過程中,中藥材“優質不優價”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行業的變革過程中,頭部中藥材企業亦面臨相當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這幾年監管持續整治中藥飲片質量,有的地方甚至搞‘一刀切’,一旦出現質量問題,直接影響銷售,企業飲片質量是生命線,讓我們不得不時刻緊繃準繩,加強質量內控。”上述頭部中藥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藥材的鏈條較長,從一粒種子的發育,到種苗生長、藥材的采摘以及鮮加工、炮制、物流運輸到入庫儲存以及進入臨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會對中藥的質量產生影響。
由于中藥材的種子、種苗以及生產出來的中藥飲片,五花八門,性狀不一,暫時還無法完全通過工業化生產的方式進行,因此人工的選種、育種,以及藥材的鑒別顯得尤為重要。
賴志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康美藥業是從事藥材種植、中藥飲片加工的企業,全部的生產環節里面其實都會涉及到中藥傳統技能的業務,包括中藥種子、種苗的選種、育種,飲片環節的炮制加工等。
很顯然,僅僅掛牌一個“中藥傳統技能劉茂貴傳承工作室”還遠遠不夠,按照賴志堅的設想,公司未來要在中藥材產業鏈環節上培養更多的傳統技能人才,建設和豐富中藥傳統技能人才庫。
“我這次去東北的一個種植基地,老師傅在看人參種子的時候,眼光特別獨到,一下子就可以分辨出種子的優劣,我特別有感觸,這些就是人家老師傅常年從事中藥種植得出來的寶貴經驗。”賴志堅說,這是一種傳統的經驗和技能,需要有效傳承和保護。
賴志堅表示,在中藥材的鑒定環節,一款藥材到底是產自甘肅還是山西?是不是道地藥材?很多擁有鑒定技能的老師傅一看就能分辨出,“同時,還有一些老中藥種植工人,對中藥材種植特別有經驗,根據每年的氣候狀況,就能評估對中藥材種植的產量和收成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這些都是從多年的專業知識學習以及日常的經驗積累中而萃取形成的傳統技能。”賴志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選拔中藥技能大師的徒弟,是從業務發展全產業鏈角度去考慮,不僅僅局限于中藥炮制工人,還有中藥材種植、中藥材鑒別等方面。
“隨著老師傅們的‘傳幫帶’和實踐經驗的時積累月,徒弟們的技藝水平都將持續增長,可以為公司業務發展乃至中藥產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賴志堅表示。
北京同仁堂制藥廠的中藥炮制高級技師于葆墀,深感師傅傳授經驗的重要性,于是耐心傳授炮制技藝。據媒體報道,從1998年開始,于葆墀已帶完三批徒弟,共12人,截至2018年還在帶第四批8個徒弟。也就是說,短短20年間,于葆墀僅帶了20名徒弟。
“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中藥炮制人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經年累月的勤學苦練。從事中藥炮制,既是腦力活,又是體力活。”上述老中藥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