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受宏觀大環境等因素影響,整個SaaS行業發展較為低迷,以頭部企業Salesforce為例,截至美東時間11月15日,其股價已從2021年12月31日的311.75美元跌至162.07美元,跌幅高達48%,總市值1620.70億美元。
國內SaaS概念股更是持續走低,截至發稿,中國有贊(08083.HK)股價0.159港元,總市值29.29億港元;微盟集團(02013.HK)股價4.86港元,總市值123.9億港元;金蝶國際(00268.HK)股價14.76港元,總市值512.93億港元。
針對于中美SaaS公司之間的差距,安永大中華區TMT行業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張偉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主要因為國內企業的IT消費模式與海外不同,國內大型企業有預算但比較喜歡做定制化開發,中小企業能接受SaaS的交付模式,但又出現消費意愿弱和生命周期短的情況。
(資料圖)
近日,安永發布《中國企業級SaaS上市公司2021年財務績效回顧及未來展望》報告,分析2021年財務績效顯示,中國企業級SaaS獲客成本和研發投入較高,盈利依然艱難;但公司收入持續增長,行業整體毛利率水平相對穩定。報告認為在綜合政策推動和社會需求增加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級SaaS公司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極具增長潛力。
利潤端陣痛待緩解
報告顯示,中國SaaS公司的獲客成本和研發投入較高。具體來看,大型企業青睞“定制開發+服務”的傳統模式,而面向中小企業客戶的SaaS賽道產品同質化嚴重,競爭從“技術密集”轉為“人力密集”;這導致中國SaaS公司的獲客成本偏高。SaaS行業競爭激烈,現有公司需持續迭代更新技術平臺或研發新產品,進而研發費用率在過去三年持續走高,2021年達到了24.9%。
基于過去三年的財務數據,中國企業級SaaS公司平均凈利潤率為負數,2021年凈利潤率繼續下探,盈利依然艱難。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國內SaaS公司為了求生存謀發展,進行持續的市場拓展和研發端投入,預計在收入達到可觀的規模之前,利潤端的陣痛將會持續。
近日發布的有贊2022年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為止的9個月,有贊收入10.99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6.6%,收入下滑主要因為訂閱解決方案收益的減少;經營虧損5.10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2.8%。在由訂閱解決方案、商家解決方案和其他收入三部分組成的收入結構中,作為主收入的訂閱解決方案主要包括SaaS產品的訂閱費及該商家通過SaaS產品與消費者進行的超出預先規定的交易數量門檻所支付的每筆交易云服務費。該部分收入下滑明顯,今年前三季度,該部分收入6.6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0.4%,主要是由于云服務收益由去年同期的7770萬元減少至今年的3594萬元,以及SaaS產品的訂閱費減少。
安永大中華區TMT行業審計服務合伙人顧建東表示,過去SaaS企業年均利潤率下降更多是宏觀環境導致的大廠商和中小廠商縮減IT方面的預算。后續隨著疫情的好轉,以及國家數字化轉型需求,預計整個SaaS行業營收增長,毛利情況將陸續好轉,特別是隨著收入增長,成本攤薄效益將得到改善,毛利提高之后盈利水平也會有所提高。
國內行業趨于成熟
國內SaaS行業近些年火爆的原因多元,安永認為主要包括兩方面:首先是從產業政策的角度來講,行業迎來紅利期,主要體現在各地的政府政策都會強調加快企業上云,很多政府也會出臺鼓勵政策,包括新基建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此為政策紅利。
其次是基于客觀的市場需求與社會需求,既包括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的肥沃土壤,也包括在目前疫情背景下,移動辦公和在線辦公的興起,催生SaaS行業的發展。結合IDC公布的數據,預計到2024年,中國企業級SaaS市場發展仍處于起飛階段,年增速不低于30%,但增速漸緩,市場將逐漸趨于成熟。
國內SaaS模式相較于美國已然成熟的狀態,中間在產業落地、消費者接受度、技術承接等多方面仍有差距,但如今伴隨云原生技術的發展,國內SaaS產業或將等到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張偉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內新興技術如云原生和低代碼在分布式部署與軟件開發上帶來創新的商業價值,相信應該會促進企業客戶在未來采用SaaS的解決方案。
張偉雄表示,整體來講,大環境之下,SaaS企業未來面臨的挑戰估計還是很多,但中國企業級SaaS市場未來幾年將逐漸趨于成熟,這一趨勢集中體現在圍繞中小企業的成長性需求、細分領域產品爆發式增長以及行業生態協同化發展三個方面。中小企業信息化滲透率空間巨大,通過SaaS可以得到最新的技術應用,滿足信息管理需求,并能夠以相對可控的成本開展數字化轉型。未來中小企業將成為企業級SaaS廠商重點關注的客戶。
安永報告指出,數字化時代中的IaaS、PaaS和SaaS三者未來將會走向融合。張偉雄給到SaaS企業五點建議——作為SaaS廠家最重要的一環,需重視低端客戶價值;產品要多元化發展,深耕某個行業某個商業場景,匹配專家團隊;在產品之外提供服務,尤其是后期的產品培訓與運維;發展并購業務;在目前的訂閱付費模式之外,探索多元盈利模式。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