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第一財經
【資料圖】
A:董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院長
要跨越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之間的“死亡之谷”,加快轉化效率,既需要生物醫藥產業鏈中所有主體的分工協同與深度合作,也對科學家理解產業、企業家理解科研提出了較高要求。2021年世界免疫周期間,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免疫學專家董晨領銜的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在上海交通大學正式成立。研究院在做好源頭創新的同時,也致力于成為國際一流的免疫學轉化基地。
Q: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在產學研醫合作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A:我們從創立之初就立下了三個目標:第一,做好免疫學的原創科研,通過基礎研究的新發現,為科研人員帶來新的思路,也給制藥行業帶來新線索、新靶點和新通路。
第二,與臨床緊密結合,開展疾病機理研究。基礎科學家往往看到的是概念性問題,如果能和臨床醫生看到的具體問題結合起來,就能在具體問題概念化的基礎上,抽提出一些重要問題開展研究。
第三,以科研促進新藥開發。許多新藥在實驗室誕生,雖然有明確的靶點和理論支撐,卻不知道該用于何種疾病,這就需要臨床對接。我們希望將來能通過轉化醫學的研究,打通這些藥物到臨床的“最后一公里”。
Q:從您的產業實踐經驗來看,科學家創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A:企業做產品是個環環相扣的工程,需要在各個時間點完成對應的事情。而科學家的探索往往是自由奔放,甚至依托于不可預期的靈感的。在我的創業歷程中,更多的也只是扮演作為科學家的角色,為企業的科學戰略提供支撐,并尋找職業團隊來完成產品落地的工程化。
我認為企業不應當成為科學家實驗室的一個“外延”。在堅持高水準原創科研的科學家,與以產品思維為主的企業家之間,應當還有一個實體來促進兩者之間的協作,讓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都由更資深的、專業的主體來接手。讓專業的人完成專業的事情,從而也能減輕科學家參與成果轉化的負擔。
Q:您認為一個高質量且具有高成長力的產業集群,應當具備哪些特點?
A:首先是集群內的科研品質能不能達到世界一流。科學研究在產出成果之余,也一定會培養出一批高質量人才。他們未必都在做科研,也可能在投資、管理等崗位上,但他們都對世界一流的科研有過最切實的感受與判斷。
其次是年輕人的創業活力,也就是有多少年輕人愿意走出舒適區,進入業界有所作為。我認為這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情。成功很多時候是一個比例,產業的成功往往就取決于這個領域里的分母有多大。
Q: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愿景對未來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A:首先,我們需要逐步填補現有產業鏈環節中的人才缺口。目前在藥物監管、臨床試驗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儲備較少。其次,生物醫藥產業亟需復合型人才,這一點也正在成為行業共識。我們需要生物醫藥領域的CEO來承擔管理職能,他們既要有科學研究的背景,同時也對項目執行、企業運營、融資等有所掌握,得是一個多面手。
Q:促使產學研醫多方資源打通、推動成果落地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A:現狀是,企業更多地圍繞自己已有的產品開展研發、臨床,對藥效進行評估,整體上忽視了基礎研究與臨床之間的轉化醫學研究,這也是許多企業止步“死亡之谷”的原因。目前,國內針對轉化醫學的研究主要由醫院來承擔,但量與質量亟待更大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推動成果轉化,應當鼓勵企業更多地參與,并同學校、醫院一起開展轉化醫學研究。但現有的政策激勵機制并未對這一單獨門類提供針對性支持。此外,我們也應當鼓勵成立橫向的、針對某些具體疾病的新興研發機構。它們的優勢在于可以更有目的性地解決問題,同時將該領域內的各類創新主體都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加靈活的協作體系。
Q:為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上海應當在哪些領域繼續著重發力?
A:相較于十年前,上海已經積累了大量優質的實驗室與人才資源,學界、業界探討的問題也相對前沿,資金也有了一定的積累,甚至中國對新興技術的靈敏程度往往走在全球前沿。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扶持創新企業,保持開放的心態,讓人員的流動、信息的交換與資本的往來更加順暢。總體來說,我對長三角成為世界級產業集群還是有非常大的信心,我想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