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麥行情,讓種了十多年糧食的“老把式”王漢有些看不懂。一方面,今年6月收獲的小麥,產量在歷史上是最高的;另一方面,近期小麥價格迭創新高。
產量的出乎意料,在于去年遭遇秋汛,再加上冬小麥晚播,包括王漢在內的農民普遍認為,今年夏糧產量可能會減產。結果小麥收獲后,不但產量刷新歷史紀錄,而且品質還不錯。至于價格走勢,“今年的小麥價格每斤超過1.6元,遠高于往年同期,每斤漲了0.2元左右”,這讓王漢直呼,“遠超預期”“有點偏高”。
王漢是安徽省的種糧大戶,他創辦的合作社經營規模達到2萬畝左右。他說,雖然今年小麥種植成本有所上漲,但不至于帶動小麥價格上漲這么多。更何況今年小麥畝產要比正常年景高100斤以上,在需求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小麥價格應該下滑,但實際上恰恰相反。
【資料圖】
事實上,近期小麥價格的強勢上漲,關鍵是小麥供需階段性偏緊,但國際貿易不確定因素也不容忽視。
多位業內人士稱,短期內,國內小麥價格或將維持高位震蕩態勢。不過,高位風險也引發市場警惕,隨著情緒因素的消退,價格終將回歸由供需所主導的運行區間。
小麥價格上漲背后
每年秋忙結束后,王漢才會抽出精力銷售小麥,“這個階段,糧食價格就趨于穩定了。”然而,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小麥特立獨行的價格走勢刷新了他的認知。
從今年的小麥價格來看,總體偏強運行,大部分地區收購價格已突破1.65元/斤,創出階段性新高。靠著多年來的種糧經驗,王漢并不看好小麥價格繼續上漲,“當前的小麥價格,對于一線農戶來說已經超出預期了,應該見好就收。”由于產量、價格都很可觀,這讓合作社收獲了歷史上最好的收益,一畝地凈利潤平均400-500元。
“即便后期再上漲,也是糧食貿易商間的博弈,跟合作社就沒有關系了。”他說。
對于近期小麥價格急漲,農業農村部小麥市場預警監測首席分析師曹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小麥供需階段性偏緊所引起的。
她認為,一是今年新季小麥開秤價格高,持糧主體前期建倉成本較高,待價而沽意愿較強,基層農戶惜售情緒始終較重;二是產區農民忙于秋收秋種,售糧減少,疊加新冠疫情點狀散發,影響跨區物流運輸,導致階段性供應偏緊;三是天氣轉涼,面粉和麩皮需求增加,制粉企業小麥收購量保持在較高水平。
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糧食經濟研究員鄭文慧也提到,盡管今年小麥豐產,但收購量卻僅同比小幅增加,這意味著仍有不少糧源在基層農戶手中,企業的糧源有限。而中秋之后,面粉企業開工率回升,被迫提價收購。此外,受國內玉米、稻谷行情上漲聯動的影響,再加上自媒體炒作高糧價,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戶惜售情緒。
此外,將時間軸拉長來看,小麥價格的上漲預期也與前期大量小麥用于飼料加工,導致小麥庫存下降有關。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前兩年玉米價格瘋狂上漲,飼料加工企業不得不進行替代。一方面,國內大量拍賣陳化糧食,從2020年第四季度至2021年第一季度,國家連續多次累計拍賣近4100萬噸陳化小麥,進行小麥飼化;另一方面,大量進口小麥、高粱、大麥、碎米用于飼料加工。
不容忽視的國際局勢
盡管產量、收益雙豐收,但王漢仍感覺到一絲隱憂。因為高麥價、高收益,直接刺激著今年地租的上漲。“起步價每畝上漲了100元,過去是700-800元,現在已達到800-900元。”他認為,如果明年小麥價格仍能維持現在的高位,問題也不大。如果國際局勢有所緩解,小麥價格下挫的話,那么高價租地的合作社,就有面臨虧損的風險。
所謂“國際局勢”,更明確地指——黑海糧食走廊存在較大變數。在全球糧食貿易體系中,小麥一直是貿易量較大的糧食品種。俄羅斯、烏克蘭均是世界小麥主要出口國,2021/2022年度小麥出口總量占到全球出口總量的29%。林國發稱,從2021年秋冬季開始,由于國內冬小麥種植的不利因素,市場就在持續發酵小麥減產預期,再加上今年2月底俄烏爆發沖突,引發市場對全球糧食貿易和生產的擔憂,在對國際小麥價格造成較大波動的同時,也直接帶動國內小麥價格大漲。
近期,關于俄烏黑海糧食協議的不斷反轉,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引發了全球麥價的過山車行情。
鄭文慧稱,黑海糧食走廊的局勢變化導致國際糧價短期劇烈波動在所難免,但是否會成為持續上行的動力有待觀察。畢竟這一消息較大程度上已經提前被市場消化。更重要的是,目前國際小麥市場已經形成了新的均衡。
從2月底俄烏爆發沖突開始,國際小麥價格急速大幅度拉升,3月上旬已創出新高,達到將近1300美分/蒲式耳的水平,這已經極大透支后市行情。隨后回落又拉升,一直到5月份,國際小麥供需都在重建的過程。從5月中旬至8月,小麥價格在新的供需均衡中不斷探底,最低跌至750美分/蒲式耳。7月22日,俄烏就恢復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問題分別與聯合國和土耳其簽署協議,加速了跌勢。但值得注意的是,7月中旬,最低也跌至780美分/蒲式耳左右。
業內認為,這意味著,即使烏克蘭港口出口維持低水平的情況下,國際糧價也已經重新構建了一種平衡,包括一些主要出口國加大出口、主要進口國減少進口等。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隨著近兩年小麥進口量的增加,國內外小麥的聯動性有所提升,但是進口規模占國內產量的比重很低,影響并不大——2021年,中國進口小麥971萬噸,僅占國內小麥總產量的7.1%。
林國發稱,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對國內市場影響有限。從歷史來看,2000年以來,國際小麥價格出現三波大幅上漲,但國內小麥價格均只有幅度不大的漲幅,更多的只是氛圍影響。
曹慧認為,國際小麥供應的不確定性,會引起國際小麥價格波動,從而在短期內影響國內市場主體的預期。
當前,全球小麥供應存在兩大不確定性。她認為,一是俄烏沖突,一方面影響全球小麥供應鏈的穩定,國際小麥價格上漲氛圍濃厚;另一方面影響俄烏兩國新季小麥的種植,播種面積的減少也將嚴重影響下一年度小麥供應前景。二是小麥主產國天氣情況。比如,美國、歐盟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烏克蘭的不利天氣,都將會影響新麥的播種進度。
市場已經開始警惕高位風險
盡管在今年小麥豐產的情況下,國內小麥價格有過階段性回落,但是在國際糧食危機的持續發酵下,下調幅度有限。如今,伴隨9月末以來俄烏局勢再次動蕩,國際糧價大幅飆升。
那么,這波小麥行情能漲到多高呢?
鄭文慧預計,產區在當前1.65元/斤的價格位置繼續沖高難度較大,部分地區或會順勢沖刺一下1.7元,但市場已經開始警惕高位風險。當前,更多的是預期、情緒因素大于實質。后續隨著這些外部因素消退,小麥價格終將回歸由供需關系主導的運行區間。
她認為,從整體來看,國內小麥市場較為寬松的供需結構并沒有改變,尤其是玉米-小麥比價未發生反轉,麥價仍明顯高于玉米價格,小麥飼料需求有限的情況下,單靠比較穩定的面粉需求難以支撐長期的大幅漲勢。
從面粉企業來看,也有部分市場主體反映,面粉價格水漲船高,會有所上調,提價收購的成本會在一定程度上轉移消化。但面粉市場競爭大,原糧持續漲價,成本不能持續轉化,階段性糧源得到補充后,采購積極性將會下降。再加上,地方各級儲備糧在這波高價下加大銷售輪出。一旦市場預期和心理發生轉變,價格也會隨之轉向。
(此外,林國發也提到,當前飼料需求旺盛,玉米價格偏強,市場擔心玉米的進一步上漲,可能會影響小麥需求。畢竟在當前高豆粕價格的情況下,小麥粗蛋白13-13.5%顯著高于玉米粗蛋白。)
值得關注的是,從9月以來,市場氛圍也發生了較大變化。
林國發稱,一方面,今年7-10月飼料產量連續增加,特別是豬料需求增幅顯著,客觀上消化掉更多玉米及其他飼料原料,也改變市場需求預期;另一方面,國內也在發酵本年度玉米減產的消息,引發玉米、小麥價格的上漲,國際資本也預期中國對飼料原料存在旺盛需求,會維持高價以待后期中國從國際市場大量采購。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