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代工巨頭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在第三季度法人說明會上,對外界關注的業績情況以及富士康鄭州工廠情況做出回應。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集團下調了第四季度展望,但相較第三季仍然會有增長。加上前三季度整體表現優于預期,全年仍然維持“增長”預期目標。但對于明年的市場情況,考慮到通膨、疫情以及國際政經局勢的影響,對ICT業務預期將會保持“中性看待”。
【資料圖】
當季,鴻海營收達到1.75萬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24%,預估為1.52萬億元新臺幣;第三季度凈利潤388億元新臺幣,同比增長5%,預估為411.2億元新臺幣。但由于鄭州廠區產能出現問題,蘋果不久前發表聲明稱,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出貨量將低于預期。
對此,劉揚偉表示,要隨時維護一百多萬名員工的健康,并維持安全生產,一直是公司管理層最大的挑戰。“在一座超過20多萬名員工的廠區,確實需要很大的管理能力。目前經過一些調整之后,整體也逐漸步上軌道。”
針對近期有關集團鄭州園區相關不實訊息,劉揚偉表示,一些刻意編制、不實夸大的影片和消息,制造了不少的恐慌,請外界要以集團的正式說法為主。“我們會與政府以及客戶通力合作,回到正常產能。”
富士康內部人士表示,在政府、客戶的支持下,富士康鄭州工廠目標11月下旬可以回到滿載產能。
針對外界關心的競爭與訂單移轉問題,劉揚偉稱,任何有規模的產業,都會有兩家以上的供應商,之后會持續透過全球布局、BOL模式推進業務發展。“其他競爭對手要能夠具備以上的能力,其實并不容易。”
“明年資本支出將會高于今年,中國大陸還是整體資本支出比例最高的地區,海外地區則需因應客戶及市場需求,持續拓展越南、印度、墨西哥、美國、捷克等地產能。對明年毛利率表現,公司也同樣中性看待,經營上仍會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
對于其他業務情況,劉揚偉表示,鴻海在9月和印尼Indika合資公司正式成立,計劃在印尼生產電動巴士和電池,建立一個全面的電動車生態系統、泰國的電動車廠也將在本月12日動土,預計2023年底完工;鴻海也參與沙國PIF所成立的Ceer公司,在EV上的建置上將會基于CDMS模式,鴻海負責開發車輛EEA架構和整車的軟件,預計明年就可以開始有比較明顯貢獻;同時,鴻海和Vedanta在印度半導體產業的合作,目前進展順利。
“2023年,會是我們在電動車事業非常關鍵的一年。”劉揚偉稱,新客戶方面還會有2家傳統車廠、3家新創公司加入,目前新創已新加入兩家,傳統車廠潛在客戶有一家可能即將落地,MODEL C預計在2023年下半年正式交車;Ohio廠區電動皮卡、INDI EV原型車、以及Monarch的電動農用車陸續導入。印尼電動巴士和電池生態系、高雄電池中心以及墨西哥車用零組件廠也都是明年發展重點。
劉揚偉表示,車用半導體方面,鴻揚半導體今年度已經完成1200V碳化硅MOSFET制程開發,預計今年底開始接受新產品訂單,明年下半取得車規認證,并且開始量產SiC,以及提供模擬測試等服務。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