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長三角地區貢獻了全國GDP的24.1%、城市互投總金額超過2700億元、門診費用直接異地結算惠及近千萬人次……11月7日發布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報告(2022)》顯示,2021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為192.56點,同比增長6.49%,實現近三年最大增幅。
去年11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中國經濟信息社共同發布首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數”,從產業融合、設施聯通、生態共保、民生服務和協同開放五大維度入手鑄造了一把“數字標尺”。在前期的基礎上,今年指數新增了“數字生態”與“綠水青山”兩項二級指標,進一步提升指數的內涵與準確性。
“全國過萬億元GDP的城市一共23個,長三角有8個,占比達到1/3以上。”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說,綜合來看,無論是區域GDP、工業增加值、高鐵營業里程等總量指標,還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期壽命等平均指標,長三角均屬于全國“第一梯隊”,是國內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指數結果顯示,長三角三省一市各揚所長、協同發力,2021年6.49%的指數增幅較上一年的2.80%顯著擴大,當前指數水平已達到2012年的1.69倍,十年來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6.03%。
具體從分項指標看,五項一級指標均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其中,設施聯通分指數年均復合增速高達8.04%,成為拉動總指數增長的強力因素;產業融合分指數絕對值最高,達到222.49點,構成了一體化的內生動力;生態共保分指數和民生服務分指數基本伴隨總指數同步增長,反映出一體化發展成果惠及全民,社會大眾的獲得感與日俱增。
報告分析,疫情對城市間的人口流動影響較大,貨物流轉、投資交易、產業合作等方面更具韌性。數據顯示,2021年長三角跨城通勤、商務往來、異地休閑的規模同比分別下降4.5%、11.6%、21.0%,航空、港口、鐵路貨運量分別增長10%、5%、5%,技術合同交易額從1.1萬億元增至1.63萬億元,制造業的新增分支數量較同期上漲73%。
就今年指數新增的“數字生態”“綠水青山”兩項指標來看,長三角是全國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排頭兵”。評價結果顯示,長三角數字生態表現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上海、杭州、南京位列全國城市前十,這些城市在數字基礎、數字能力、數字應用三方面均無短板,表現出強勁的數字創新能力和人才聚集效應。
張忠偉表示,目前示范區正在積極建設智慧大腦,并將其作為制度創新的數字底座和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智慧大腦一期已經正式運行,我們現在在做業務流程測試。項目將支撐跨域的項目審批和規劃統籌,這需要加強技術引領,同時通過項目建設會產生一系列跨區域的制度創新。”
據悉,這是全國首個跨省域的智慧大腦,著眼構建面向跨域應用的智慧化場景,探索構建跨省域數據共享新機制。未來,2.0版的智慧大腦還將進一步讓數據賦能。
除了在宏觀層面量化分析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指數報告還推出了“長三角一體化城市指數”,在城市層面橫向評估各地參與一體化發展的狀態和能級。結果顯示,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合肥、寧波、無錫等七大核心城市一體化水平領跑。從2020年以來的增量看,七大核心城市集聚了長三角60%的人口增量和53%的GDP增量,是區域鏈接水平與一體化聯系最高的地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