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創業者交流有一個發現,就是我們的好幾家被投,都把他們的總部放到了虹橋火車站附近。”
在11月6日舉行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分論壇暨2022年虹橋HUB大會上,紅杉中國合伙人周逵以這樣的細節分享作為演講的開場。他表示,被投企業把總部放到虹橋附近的原因是,“與長三角各個主要城市談合作、做項目,只要一兩個小時,當天就可以來回”。
作為專注于TMT、醫療健康、工業技術等創新領域的投資人,周逵負責投資的近20家公司在國內外主要資本市場上市,部分發展成為產業龍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他看來,“英雄所見略同”的企業不在少數。促使越來越科創企業入駐虹橋的,正是“商務距離”縮短所帶來的效率——省下時間成本和空間成本,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和創造價值中來。企業的動力與城市的創新生態彼此促進:科創企業入駐的越多越活躍,虹橋乃至上海這座城市的創新生態也就越繁榮。
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新增貿易型總部和民營總部55家,累計吸引集聚了近4000家貿易企業,60000多家民營企業,約500家各類型總部企業,總部集聚初現成效。
“這既為今天的主題提供了一個現成的例子,也激發了我的一些思考:城市該如何降低創新與產業的交互成本,在對創新做‘地理支撐’的同時,實現城市自身的發展?”周逵提出,城市對產業的定位選擇,和早期創業投資的機遇判斷,在很多方面都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首先,城市和創投機構都需要聚焦高成長性的新型生產力。比如隨著數字經濟正加速向政務、工業、交通、醫療等領域拓展,算力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型生產力,圍繞算力產業正在建立起一個巨大的生態,從而帶來很多前瞻性的投資機遇,也自然會成為城市產業集群培育的重點方向。
這樣的新型生產力還有很多,帶來的創新回報也是巨大的。“站在這個角度來看,虹橋中央商務區提出著重發力的數字新經濟、低碳新能源、生命新科技、汽車新勢力、時尚新消費,都是新型生產力聚合的賽道,也是紅杉中國長期看好的領域。”周逵認為,隨著產業效率的提高,這些新型生產力將在未來釋放出巨大的紅利。
其次,城市和創投機構都需要靠近創造價值的核心來源。
“可以看到,近些年我們的A輪和天使輪投資項目都是在持續增加的。”他表示,對于創投機構來說,創業者是創造價值的核心來源,紅杉中國希望能離創業者更近一點,把更多的關注與精力給到創業者。
那么對于城市而言,應該要靠近哪些策源地?周逵提出,一般來說,集聚輻射強的行業能夠提供更高的價值。以新加坡的會展行業為例,當地的會展行業在疫情前可以貢獻新加坡近1%的GDP,靠近這些行業,就很容易帶來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虹橋正在打造包括高溢出會展經濟在內的四新經濟,都是集聚輻射十足的“助燃劑”,能為經濟增長和產城融合的“城市火箭”,提供更多助推的動力。
另外,城市和創投機構都需要立足全球市場的眼光規劃。
“2018 年,我和一些初創企業的CEO們一起去以色列游學,特拉維夫這座城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周逵說,以色列超過三分之二的初創企業總部在特拉維夫及周邊地區,很多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也坐落在這里,特拉維夫的本地研發型初創企業,從一開始就注重對接國際科技動態、了解全球市場需求,為進軍全球創造相應機會。
在他看來,更大的市場空間意味著更有想象力的未來增長。紅杉過往在海外市場上積累了大量的技術觀察和行業洞察,也很愿意用豐富的國際化資源來支持相應領域的創業者。而在這方面,城市的產業選擇其實也基于同樣的道理,“放眼全球市場的發展容量去做思考,可以挖掘出更大的增量潛力”。
周逵認為,當前中國的許多企業,已經具有相當的國際水平和競爭力,因此,能夠幫助他們拓展國際市場的城市,也就更容易打通全球資源為我所用,進一步增強城市自身的吸引力。
最后,城市和創投機構都致力于成為創新應用的基礎設施。
周逵提出,當前越來越多的爆炸性進步,來自于科學家和基礎研究,這些從“科學”到“技術”、“技術”到“產品”的轉化中,需要多方合力“搭臺鋪路”。
“我們把自己定義為創新和創業者服務的一類基礎設施,在創業者最需要伙伴的時候出現,并一直陪著他們成長,這是我們最樂于做的事情。”周逵提出,上海是他們踐行這一理念的重要區域,不僅投資了多家來自上海的初創企業,包括位于虹橋商務區的羚數智能等軟件類企業,威馬汽車、重塑能源等制造類企業,而且還在上海落地了數字智能、基因組學和腦科學3個孵化器,并通過舉辦系列的峰會活動來為企業賦能。
在為企業賦能的同時,周奎發現,像上海這樣的城市,也同樣在不遺余力地為科創企業的成長“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不僅僅提供了像“上海光源”這樣的重大科學裝置,還提供了“大交通、大商務、大會展”等優勢,賦予創新者“軟硬結合”的基礎設施,使得創業者“宜商、宜旅、宜居”,更使得城市的功能不斷完善。
目前,上海光源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輻射光源之一,可以利用終端實驗站來開展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作為落戶上海的第一個國家大科學裝置,在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材料科學、化學、能源與環境科學等多個學科前沿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領域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2022年,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
周逵表示,在虹橋這片創新發展的沃土上,已經培育了一批成為中國新經濟發展坐標的企業,比如攜程、拼多多、美團和驢媽媽等電商企業。接下來,在“四高五新”產業體系的加持下,大虹橋優越的產業生態條件還將為企業賦予更多的能量,而企業“大樹小苗”的競相成長也將助力大虹橋實現能級躍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