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經過廣泛的研究發現,這樣功勛卓著的傳統模式,可能隨時會被顛覆。”
(相關資料圖)
在11月6日舉行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論壇暨2022虹橋HUB大會上,貝恩公司中國區總裁兼全球董事會成員韓微文說的這種傳統模式,正是以擁擠的城市樞紐為里程碑的“空間經濟”的發展模式。
作為貝恩公司歷史上首位中國籍成員,韓微文同時擔任貝恩公司全球董事會成員,參與決策貝恩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戰略與運營方向。上任至今,他帶領貝恩公司中國區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的高增長。
在他看來,城市樞紐出現有一定必然性:通過集中化布局,使得人工、制造到研發在內的各項成本最小化,通過縮短距離提升效率,包括物流效率和購物便利性。在這些優勢下,大量人口涌入大中型城市。
聯合國2018年報告顯示,全世界30余座超大城市(市區人口在1000萬以上)中,中國占了8席(北上廣深武成重津),是擁有超大城市最多的國家。空間集中度提升成為刺激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因素之一,即每平方公里人口形成了大規模、低成本、高效率的勞動力群體。
然而,這樣的傳統模式將可能被顛覆。韓微文提出,通過研究全球先進經濟體的發展模式,他們發現全球城市實際上正在進入一個“后城市化時代”,其最主要特征是核心地區人口的減少,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距離成本的降低。
什么是距離成本?距離成本是經濟成本的基礎形式之一,包含但不限于:信息成本,勞動力成本和貨物成本。技術、時間、距離、重量和大小均會影響距離成本。通常情況下,貨物越大、越重,或者距離越遠、時間周期越短,距離成本越高。而技術能夠降低距離成本。一個比較直觀的例子是,和寄送一封實體信函相比,發送電郵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韓微文表示,隨著技術的發展,距離成本下降,這讓稍遠距離、較低密度和更小規模的地區成為一個經濟可行的選項。物流效率的提升使得向近郊以及遠郊地區運送貨物更加便捷,便捷的交通、移動辦公、遠程辦公的新模式又讓人們的居住選址越來越不再依賴于市中心的工作地點。一些人開始選擇離開大城市搬到距離市中心更遠的地方,因為技術進步讓他們能夠在就業、負擔能力和生活方式之間實現平衡。
與此同時,自動化以及3D打印等小批量生產技術在很多情況下還將縮減產品實現盈利所需的生產規模。制造商和零售商可以更貼近客戶展開小規模、高效率運營,從而使其能夠更快速地迎合本地需求客制化產品——進一步降低整合勞動力供給的重要性。
因此,一部分職業,比如金融服務,仍將集中在城市內,因為整合的人才集群能形成一種優勢,同時專業化知識也可以獲得工資溢價。部分一線城市和城市中心也將繼續吸引富裕人士、年輕群體和空巢老人。然而,隨著技術聚合,另一類家庭細分,特別是中產家庭,很可能會選擇遠離城市喧囂的更低成本、寬敞生活空間。
貝恩公司研究表明,這些時間、空間和成本的根本性轉變已經在全球范圍內發揮作用。以美國為例,在過去50年的時間里,全美國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口從50%降低到30%不到。這樣的情況在法國、韓國、 澳大利亞等很多國家都在發生。
這種后城市化的趨勢將沖擊現有商業模式,在未來為企業帶來諸多機遇。
催生三大機遇
機遇首先就出現在智能物流、智慧城市及智能出行領域。據統計,在中國市場,空間經濟效應帶動的市場規模有望在未來5年左右增長成為萬億級市場。長三角地區擁有四通八達的骨干路網及陸海等重要物流樞紐,虹橋樞紐作為集民航、高鐵、客運、軌交一體的綜合交通體系及電商保稅等物流重要集散地,尤其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企業可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地基礎上,把握住未來的發展機遇。
其次,3D打印、物流技術和服務機器人的自動化方面的突破性進步會使很多企業運營所需的最小規模顯著降低。新服務及商業模式將不斷涌現。比如,用服務機器人取代部分人工,商店實現盈利所需服務的家庭數量將大幅減少。這意味著,一家零售商可以基于相同的成本運營開設更多小規模的門店來服務于分散的人口,而不一定要在人口密集的地區開設大型門店。另外,隨著3D打印等技術的催化,企業會發現原本無法盈利的運營規模也能夠實現盈利了,從而由集中化大規模生產逐漸過渡為分散化小規模生產,為更遙遠、低密度社區提供低成本商品或服務。當然,企業在積極擁抱創新的同時,也應警惕可能面臨的更多競爭。
第三,隨著人口日益分散,高線城市近郊及低線城市中心發展加快,人們需求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滿足。因此,在房地產、商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為居民提供優質且可持續的生活品質將會是經濟增長下的新機遇。
長三角具備優勢
韓微文認為,上海和長三角在構建后城市化發展模式方面已經具備了三重優勢:區域協同優勢、政府引導優勢和基礎稟賦優勢
具體來說,得益于同長三角地區其他城市的密切合作關系,區域間可實現協同發展;通過政府牽頭的合作,已具備廣泛引導轉型的能力;包括世界領先的商業、文化、人才、學術、技術基礎等基礎稟賦優勢,將在初現曙光的后城市化時代變得更強。
而上海虹橋樞紐將成為長三角經濟區建立“空間經濟”新模式的強大助力。
首先區域經濟整體快速增長。過去一年來,在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共同推動下,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經濟增長迅速。2021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核兩帶”7000 平方公里全域生產總值達到 2.58 萬億元,相當于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區域面積,貢獻了近10%的經濟總量。
與此同時,區域要素配置能力不斷增強。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三大核心功能不斷凸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包括法制化、國際定位強化,市場開放優勢進一步彰顯;同時商務區發展動能及創新火力持續增強,企業總部加快聚集,創新型經濟能力顯著提升。
另外,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核心功能也在持續強化。作為樞紐,基于虹橋國際重要商務區與南北拓展帶構建“一小時通勤圈”,滬蘇滬嘉同城化態勢進一步顯現,互聯互通成果顯著。同時,虹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虹橋進出口商品集散地、全球數字貿易港等國際化高能級載體加快建設。
韓微文提出,未來“空間經濟”將持續推進后城市化趨勢發展,長三角地區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產、抓住新機遇加速該趨勢的發展,而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則將成為強大助力,持續激發全球開放的新動能。
企業可采取三大行動
“了解并利用好空間經濟的趨勢對企業領導者來說至關重要。”韓微文認為,目前,許多企業尚未開始思考距離成本下降對企業產生的影響。
那么,要打造“未來企業”,企業領導者可以提前采取哪些行動?
韓微文表示,第一,要審視人口和企業的遷移對企業自身業務的影響,及時調整戰略。比如,觸達消費者的通路是否需要調整,市場營銷的重點是否需要重新聚焦。企業及其競爭對手在后城市化階段都更容易觸及廣大消費者,以致競爭加劇,所以企業需要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尤其對于市郊和低線城市的消費者。
第二,要重新思考資產配置,在低線城市的部署及其對應通路上適當投資,以期在后城市化格局實現蓬勃發展。比如在生產和供應鏈方面,要配置更柔性、更智能化、更便捷的生產和配送體系。
第三,要利用云計算、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人才提供更加靈活的工作地點和條件。隨著技術不斷創新,企業能以更低的成本滿足員工對于靈活辦公的需求、實現高效的通信協作,比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不同地區的員工在虛擬會議或團隊中工作等。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