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老齡化在加速,空巢老人群體十分龐大。
日前民政部舉行第四季度例行發布會,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介紹,據調查,我國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目前已超過一半,部分大城市和農村地區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過70%,大量老年人不與子女或其他家人共同居住生活,面臨著居家養老的許多生活不便或困難,甚至是安全風險隱患。
(資料圖片)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6736萬人,占總人口的18.9%,按此計算,我國空巢老人數量超過了1.3億人。
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我國空巢老人年齡大,有多個原因,一個是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進城務工,而老人卻大多留守農村,農村老齡化現狀比城市更加嚴重。另外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每年高考錄取學生數量規模較大,很多人讀完大學后,在城市工作,不在父母身邊。
董玉整說,當前我國人戶分離人群龐大。七人普數據顯示,2020年人戶分離達到了4.93億人,即便是市轄區的人戶分離都達到了1.17億人,跨省流動達到了1.25億人。
此外,一些青年遠赴國外學習工作。教育部的數字顯示,1978年至2019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656.06萬人,其中165.62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或研究。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工作的宋先生說,“疫情以來,我與父母已經三年沒見了”。
從空間分布來說,主要有幾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有相當多的子女與父母居住在同鄉或同城;這種情況下,成年子女與老人可以就近居住甚至共同居住。比如有些與子女在同一個城市里的老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飲食、習慣,喜歡住在原有的老舊小區,或者出于喜歡自由等原因,老人和子女有分開居住的需求。對于這種情況,成年子女與父母住在同一個小區或附近小區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也就是俗稱的“一碗湯”的距離。
“如果是這種類似于一碗湯的距離,當然是很好的。”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說,“一碗湯”的距離里面的前提條件是房子要能買得起,這是個核心因素,但在很多一二線城市的高房價面前,對于新進入大城市的年輕人來說,能買得起一個房子已經很不容易了,不可能再另外買個房子給父母住。
實際上,有相當多的空巢老人面臨的情況是,老人與成年子女在不同的城市,有很多是不同的省份,比如在珠三角,大量年輕人來自湖南、廣西等地,父母還在老家。這其中,有部分老人出于生活習慣等因素,不愿意離開家鄉,不愿意隨子女到到大城市生活。但也有相當大部分老人愿意進城與成年子女同住,照看孫輩,只是受限于住房、醫療等問題,這一想法實現起來存在不少難度,只能繼續留守家鄉。
比如,受制于北上廣深、杭州、南京、廈門等一二線大城市的高房價,部分成年子女雖在大城市買了房,但房子面積小,住起來“不方便”。一部分成年子女在城市租房居住,受制于高租金,居住空間也較小。
張波說,這部分群體要照顧老人就存在居住成本方面的障礙,如果老人跟子女共同居住的話,對于居住空間的需求就會更大一些。這無形之中,就大幅增加了家庭的購房成本。
因此,對勞動力大量流入的一二線城市來說,在“三孩時代”和養老高峰到來的情況下,應該增加政策性租賃房的供給,朝著有利于老年人與成年子女共同居住或就近居住、朝著有利于老年人進城幫成年子女帶娃的方向努力,在政策性住房方面做出一些相應調整。
張波說,未來不只應增加供應居住空間的需求,還需要提供一些制度方面的保障、軟實力方面的配套等,包括社區的一些養老服務,都需要做相應跟進,比如要為更多老年人提供社交、文化、娛樂、服務等配套場所。
董玉整認為,未來發揮基層老年協會等群眾組織的積極作用,相互幫助照顧,強化社區做好老年服務工作的責任,在設施、場地、服務、活動、人員、經費等方面都要統籌安排,盡力而為解決社區里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對那些繼續留在農村生活的老人,以及雖然現在居住在城市、未來還要回歸農村的老人們提供相對穩定的、持續有效的養老保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通過加強和完善鄉村社區建設,尤其是鄉村公共服務建設,為他們的養老提供設施場所和配套條件。要鼓勵老人們相互支持幫助,發展互助式養老。
董玉整分析,未來還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有利于空巢老人家庭團圓的各項制度。比如,現在各地設立了獨生子女父母護理假(陪護假),規定父母60歲以上生病住院治療,獨生子女可以帶薪陪護父母15天左右。用人單位應該支持并切實落實這項制度。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快速加深,有必要將此項制度進一步拓展到非獨生子女。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