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型項目“生地”變“熟地”,由過去計劃的十多年時間,大幅壓縮至一半時間,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提速已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明確。
近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上任后首份《施政報告》。在報告中,李家超就北部都會區發展表示,會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目標是在明年內制訂北部都會區的具體計劃和行動綱領。
【資料圖】
一年前,香港特區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時透露,將在香港北部建設一個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配合深港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同日,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過去一年,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主要還是在香港現有的新市鎮、新發展區等框架下進行,比如洪水橋、粉嶺北等區塊。”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于《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只是一份綜合性的發展藍圖,涉及到香港多個部門,在香港落地實施還需要較長時間。
打破香港“南重北輕”舊格局
香港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有六個處于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其中新界北部地區與深圳僅有一河之隔。
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表示,“北部都會區”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亦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
按照計劃,建成后的“北部都會區”,將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將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的邊境優勢,促進口岸地區的綜合發展。西邊以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為重心,借著毗鄰前海的地利,成為核心商業區,輻射深圳以至大灣區;中部以新田科技城為核心,聚集創科企業,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創科產業集中地,產生協同效應,并成為多元創新試點。新界北新市鎮的現代產業發展,亦可與深圳互相配合;而東邊則坐擁豐富自然和旅游資源,可供兩地發展康樂和旅游。
對于北部都會區的提速建設,謝來風對第一財經表示,一方面,有利于強化“香港-深圳”極點帶動作用。北部都會區建成后,在打破香港“南重北輕”舊格局的同時,也將從地理空間上拉近深港之間要素流動的實際距離,促進香港北部與深圳南部融合發展,形成更高效的深港發展軸。另一方面,有利于大灣區構建跨境通勤都會圈。北部都會區規劃多條跨境軌道,建成后,將極大促進粵港兩地要素資源跨境流動,形成半小時跨境通勤都會圈,同時加強與廣州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聯動發展,構建大灣區“跨境通勤都會圈”。
謝來風補充道,深港還將在金融、科技創新、戰略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專業服務業、人才等領域,實現互補共贏。
廣東省國研數治研究院執行院長熊義剛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深圳前海與河套深港合作已經打造多年,但客觀上說仍然缺乏充足的港企和港人來深發展。香港北部都會區建成后,可容納200多萬人在此生活工作,為港人北上提供了很好的便利。一河之隔,也可以很好地拉近深港兩地的空間距離和降低生產生活成本,進而帶動深圳前海和河套地區的深港合作,實現快速發展。
深港如何借力發力
深港兩地都期盼北部都會區規劃真正落地,但目前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仍面臨著諸多困難。熊義剛表示,一是由于很多土地掌握在私人企業手里,北部都會區前期的土地整備難度很大;二是都會區建設資金需求量大,香港的勞動力成本和建筑成本高昂;三是在規劃上還應考慮到如何與深圳進行聯動。
謝來風也認為,目前來看,北部都會區面臨的難點和堵點包括實際可開發空間和產業空間有限、建設周期和預算有待明確、土地開發制度和流程有待精簡、現有發展模式有待優化、香港與內地產學研體系有待深化、要素跨境流動有待暢通、粵港深港合作機制有待突破等,這些障礙的解決,需要香港和內地共同努力。
在《施政報告》中,李家超提出,為強化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治理體系”, 特區政府將分別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及“北部都會區咨詢委員會”,前者由行政長官帶領作高層政策指導及監督,后者由財政司司長主持并由專家及社會人士組成,為推展“北部都會區”出謀獻策。
香港特區政府將與廣東省政府緊密對接,讓“北部都會區”發揮超越地理界線的限制,與廣東省、深圳市和大灣區產生協同效應。明年會成立專責發展“北部都會區”的部門,主導和統籌各部門以創新發展模式推動建設,目標是在明年內制訂“北部都會區”的具體計劃和行動綱領。
深港如何發力?謝來風認為,深港需要探索建立一個實體性聯合決策與執行、共同投入、共享收益的機制,在此機制下,推動產業、科創、交通、人才、生態、平臺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打通要素流動和體制機制的障礙。
就深圳方面,謝來風提出,可以從四方面發力:一是合作機制方面,密切跟蹤、前瞻謀劃與“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北部都會區咨詢委員會”等建立合作機制;二是規劃方面,加強口岸經濟帶與北部都會區規劃協同,特別是在重大項目布局上面;三是科技創新方面,創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管理組織架構,建議負責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科技園附屬公司,以及負責深圳園區開發建設的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共同負責深圳側3平方公里和香港側1 平方公里的管理;四是產業方面,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推動深圳先進制造園區與香港科學園等合作,將深圳先進制造產業鏈延伸至北部都會區,支持北部都會區先進制造、高端制造發展。
深港兩方還可以做哪些聯動?熊義剛建議,一是在香港北部都會區土地整備完成后,可以探索引進央企或者地方國企參與合作,加快建設速度、降低建設成本;二是在人才方面,香港人力資源成本太高,可引進內地的建設團隊;三是口岸改革,增加數量和通關便利,深港兩地應加強口岸聯動,降低兩地來往成本;四是引導更多的大灣區企業來北部都會區安家,尤其是科創類企業。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