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健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相關行業如何進一步協同、提質發展成為關注重點。
(資料圖)
在23日舉辦的第三屆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醫療健康產業峰會上,院士、藥企針對科研領域的協同創新機制、創新策略應對等提出諸多觀點。
科研協同創新是關鍵
新時代下的科技創新如何賦能,并持續提升醫療衛生技術水平?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如何在解決病人需求(尤其是疑難雜癥)的同時,還能同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提升醫院創新能力,這需要一套協同創新體系來作支撐。
樊嘉稱,一方面,從基礎布局來看,要注重學科規劃、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比如平臺建設,我們在院內搭建了臨床研究的信息支撐平臺,該平臺涉及科研數據自動采集、多模態數據集成分析工具、專病隨訪多中心EDC等;在人才培養上,通過“‘醫師-科學家’雙軌制的培養模式,將形成一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創新型、復合型、高層次的人才梯隊。”
另一方面,樊嘉表示,從支撐體系來看,醫院還需要建立起新技術培育管理體系、臨床研究體系、成果轉化體系和醫工結合體系。
“比如,在新技術培育管理體系上,醫院從臨床研究、亞專科評審、各項檢查等多渠道挖掘新技術,并全程輔導創意提出、項目申報和政策落實等。再比如,在臨床研究體系上,建立‘科研處-臨床試驗中心-臨床醫學研究院’三位一體的臨床研究管理體系,從2017到2021年,我院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項目經費增長218.7%。”樊嘉說,而在成果轉化體系上,中山醫院也已經形成從了從申報專利、專利推介到專利轉化的標準流程,并做好全程管理與服務。
藥企創新策略應對
公開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首次IND(新藥臨床研究審批)新藥數量已由2012年的106個提升到了2021年的644個。對于“科研”和“商業”之間的關系,國內創新藥企也有自己的理解。
恒瑞醫藥總經理戴洪斌表示,中國新藥研發對于全球的貢獻度不斷提升。“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我認為,創新藥的核心價值還是要去解決未獲滿足的臨床需求,并且要有明顯的臨床療效優勢(協同臨床專家、監管機構),這也有利于實現國產替代。”
復諾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 CEO黃鴻偉表示,藥企研發需要注意一些關鍵點,“以一款在研中的藥物遞送系統為例,盡管該系統在實驗室階段已經實現了小規模的產出,并且在臨床前動物數據上的表現都很不錯,但在擴大生產、規模化的階段會遇到瓶頸。”
“藥企還需要在監管層面考慮質量、合規等問題。”黃鴻偉說,“一個技術點層面的創新還不足以形成一個產品,藥企創新需要將關注點延伸至整體供應鏈。”
閱爾基因董事長柴映爽則表示,商業、科研歸屬于不同體系,商業有一定的目的性,包括要在一定時間內有產出、有回報,但創新誕生于科學家天然的好奇心,“比如PCR(聚合酶鏈式反應)這一技術的應用就遠遠晚于技術的誕生。”
柴映爽說,企業布局科研創新,需要從立項、競爭規模、具體投入、時間周期等層面進行全面考量,包括能否利用現有平臺進行風險管理、法律合規等。“值得注意的是,當下,國內高端科研人才的薪資成本相較于一些發達國家有一定優勢,因此,一些企業也會選擇將海外技術引進至國內進行進一步的改進、開發。”
針對藥企關心的國際化研發策略,也有上述藥企研發人士表示,一方面,可以根據各國不同的疾病譜、注冊監管要求、未被滿足的需求等來制定合適的研發策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外授權”,借助海外企業的本地力量加快研發速度,以此來實現商業化;此外,聯合成立合資公司、收購或并購海外藥企也是可以借鑒的方式。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