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1年)》(下稱《報告》)指出,在延續較好發展勢頭的基礎上,2021年我國普惠金融呈現一些新的特點。
作為銀行資產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銀行業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已取得明顯成效。易觀分析指出,2021年,中國各銀行業機構普惠小微貸款規模較2020年都有巨大提升,其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體量規模顯著大于其他。
(資料圖)
大型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成為主力軍
所謂普惠金融,即通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并確定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體為普惠金融服務對象。
《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9.23萬億元,同比增長27.3%,增速比上年末低3個百分點;普惠小微授信戶數4456萬戶,同比增長38%。
在普惠型信貸市場中,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 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四大參與者。根據易觀分析發布的《2022年中國小微普惠數字化進程》指出,2021年中國各銀行業機構普惠小微貸款規模較2020年在各銀行機構普惠小微貸款規模都有巨大提升。
其中,中國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較2020年增長196760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較2020年增長99542億元;城市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較2020年增長78899億元;農村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較2020年增長181371億元。可以看出,大型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的體量較其他兩者更大。
“農村金融機構的定位很明確,就是支農支小、個人消費和‘三農消費’,其發展水平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相關,能夠更有效整合當地的資金、資源和相關人才等,在開拓農村市場、小微企業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某農商行人士向第一財經表示。
另一方面,近年來國有大行在普惠金融領域頻頻發力,持續發揮“頭雁”作用。第一財經留意到,截至2021年末,建設銀行普惠貸款余額領跑六大行,高達1.87萬億元。從普惠貸款環比增速來看,工商銀行的增速最高,達到了47%,而中國銀行增速也達到了44%。從普惠型小微貸款客戶數方面看,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客戶數最多,為193.67萬戶,而交行的客戶環比增速最高,為43%。
近日,六家國有銀行也紛紛披露今年以來的信貸增長及分布情況,其中,普惠金融業務仍為各大行的主要發力點。截至2022年三季度,建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近2.3億元,較上年末增幅為22%;中國銀行普惠貸款增長約35%,民營企業貸款增長約18%;工商銀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加超4100億元,增幅37.6%。
普惠金融的“破局”之道
隨著各銀行機構紛紛做深做廣普惠金融服務,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長久以來,普惠金融服務都處于不均衡不充分的狀態。同時,隨著大型銀行不斷擴大普惠規模,地方性的商業銀行和中小型機構的發展空間也受到了擠壓。”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與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小銀行服務小微的挑戰與破局之道》分析稱,小微金融服務運營成本高、費用壓力大,而小微客戶融資需求“短、小、急、頻、散”,單一客戶的服務收益低,難以實現金融服務的規模效益;大行競爭激烈,優質中小微客戶被大行、股份制銀行通過低價、供應鏈、場景金融、平臺金融、國際業務等優勢獲取;中小銀行本地資源優勢無法充分發揮,實際業務中,中小銀行普遍面臨網點有限、人員不足、產品僵化等難題,無法與大行形成差異化獲客,只能被迫陷入同質競爭。
那么,中小銀行普惠金融服務該如何開展?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程瑞指出,中小銀行可引入和不斷完善大數據風控、優化完善供應鏈金融風控、與保險或融資擔保等有風險兜底能力的增信主體開展風險共擔等;在獲客方面,可與大型軟件服務商合作批量獲客、打造APP數字平臺、深度推進銀企/銀稅/政銀合作模式、與產業鏈核心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
此外,普惠金融發展質效也需要進一步提升。上述《報告》指出,從中長期看,普惠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仍然不足,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有待深入推進,居民家庭和個人的金融狀況需要得到更多關注,普惠金融的風險防范化解需要不斷加強。
為此,央行提出六條對策建議,分別為持續優化小微金融服務、推動金融服務更加可得可及、兼顧普惠金融發展的區域差距、推動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提升普惠金融的發展能級以及平衡好普惠金融發展與安全的關系。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