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科創+產業”進一步發展,長三角公布了聯合攻關計劃。
10月10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實施辦法(試行)(草案)》公開征求意見,提出面向國家和長三角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動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等。
對于支持方向,主要是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聚焦2~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區域協同解決的創新需求,分批布局、協同攻關。
(相關資料圖)
2021年,長三角地區共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項目數和金額均超過四地獲批總量的75%。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統計評價研究室副主任張宓之博士對第一財經表示,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國家戰略區域正在加速發力。從全國重要戰略區域研發投入來看,長三角地區表現突出,三省一市研發投入總額達到8422.2億元,占全國比重高達30%。
而在產業分工方面,根據張宓之課題組的研究,“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制造業分工差異逐步優化。隨著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的不斷深化以及產業鏈整體向高附加值攀升,長三角創新驅動發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聯合攻關怎么做
在今年8月末舉行的浦江創新論壇期間,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發布《長三角科技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等政策文件,上述公布的方案則從20條具體內容落實了如何做。
方案明確在需求發布、供需對接、儲備入庫上,三省一市都將聯合出動。
例如,三省一市科技廳(委)聯合發布年度長三角聯合攻關需求,面向國內外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征集解決方案。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機構應積極推動創新資源跨區域跨領域配置,響應企業需求,提出解決方案。通過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以及各省市相關的平臺,擴大供需對接渠道。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去年揭牌,正打造一個面向長三角區域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集創新資源、研發載體和產業需求于一體,形成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的協同創新網絡,推進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
中心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介紹,自中心運行以來,他們已通過共建企業聯創中心,征集龍頭企業的真實需求,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模式,由企業出資支持技術研發,遴選企業認可的愿意出資的技術供給方,推動科技項目成果轉化與產業技術突破。目前,該中心已與224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了聯合創新中心。“今年計劃在上海建設20多家,未來國創中心將與長三角區域1000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聯創中心。”
長三角聯合攻關哪些項目?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此前公布的《2022年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首批揭榜任務清單》,發現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領域各有十個項目,需求方投入資金超過7億元,其中對外揭榜資金超過1.6億元。
上海大都市圈怎么做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進入第四年,在科創、產業協同方面,三省一市有了更明確的目標。
近日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聯合公布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下稱《規劃》)。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了上海及其太湖周邊、沿江沿海兩翼的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寧波、湖州、嘉興、舟山,共9個城市。《規劃》提出,以攜手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區域為總目標,充分發揮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推動都市圈創新水平的不斷提升。包括全球領先多元知識集群,世界級高端制造集群體系,完善優化都市圈產業創新機制等。
值得注意的是,與這份《規劃》基本同步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也在科技集群的排名上和往年有了細微差別。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2022年度報告中,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指標中國首次擁有與美國一樣多的頂級科技集群,各為21個。中國有三大科技創新集群躋身前十名,深圳-香港-廣州集群(第二),北京(第三),上海-蘇州排名第六,超過了日本的大阪-神戶-京都(第七)和美國的波士頓-劍橋(第八)。
與過去幾年“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不同的是,今年上海-蘇州兩個城市成為了一個科技集群,在去年的“最佳科技集群”中,上海的排名為第八,蘇州在第63,蘇州今年的加入也提升和鞏固了此前的排名。
“上海比上一年度提升2位。這體現了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上海及周邊地區創新實力的進一步提升。”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余晨說。余晨介紹,上海排名的提升與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有關。2021年,上海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為4830件,同比增長35.75%。一個地區的PCT專利申請量,是表征技術創新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指標。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來,這一指標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除了區域科創協同提升,《規劃》同時也指出了“基礎科研要素優勢明顯,但創新轉化明顯不足”的問題。比如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高等院校等方面,上海和蘇州兩市合計占比均在60%~80%之間,而湖州、嘉興、舟山等城市則相對缺乏。同時,都市圈的創新轉化能力總體偏低。
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認為,上海大都市圈內充滿自由流動的創新要素,最關鍵的是做好動能接力、產業接續、空間接應這三篇大文章。上海作為最大的“加油站”,要使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要素得以便利化流通,讓兄弟城市通過上海“下海”和“出海”,讓創新要素“流”起來,造就科技創新節點,使節點之間共建共享、互聯互通,進而組建起覆蓋長三角領域的創新網絡,拼接出符合總體利益的最優版圖。
《規劃》明確,上海將關注國家科技發展方向,重點突破基礎材料、生命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難點,實現從量到質的突破。蘇錫常在現有基礎科研方向上進一步強化,而目前科研實力較弱的城市或節點,如寧波、南通、嘉興、湖州等地,著力探索新的科技方向,在一些細分領域中形成創新集群,實現與城市能級相匹配的創新實力。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