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蛋白靶點“不可成藥”限制,靶向蛋白降解技術為一些“無藥可治”的疾病帶來全新潛力治療手段,其中PROTAC(蛋白降解靶向嵌合體)路徑已取得重大突破,是目前發展最快、優勢最為突出蛋白降解技術路徑。
2021年以來,全球PROTAC藥物產業化步伐持續加快,國內也有7款自研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在全球腫瘤治療及其他重大疾病治療領域,PROTAC將逐漸占有一席之地,有望成長為下一個PD-1,擁有千億美元市場前景。
(資料圖片)
青僑陽光基金經理林偉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則稱,藥物都是跨界混戰,就看誰的有效性強,尚不確定PROTAC是否有絕對優勢。他介紹,PROTAC被看重主要是變革了小分子化藥的成藥方式,原來化藥的設計都是“堵槍口”,而PROTAC原則上說是“抱住槍,然后扔進回收熔爐”,理論上所有蛋白都可以用這個辦法降解掉。
打破“不可成藥”限制,靶向蛋白降解技術獲突破
傳統小分子或抗體藥物主要通過長期占據靶向蛋白質活性位點,實現特定蛋白功能的阻斷,抑制致病細胞生長復制達到治療效果。然而由于蛋白結構存在局限性,目前20000種人類蛋白質中,80%以上具有“不可成藥性”,剩余可靶向蛋白質中也存在易產生耐藥性突變等問題,這成為限制小分子靶向藥物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
在新技術和新思路推動下,針對“不可成藥”蛋白靶點的新藥研發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其中,基于蛋白降解功能研發新型小分子藥物成為一個重要方向。
靶向蛋白降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目前已有PROTAC、分子膠、LYTAC、AUTAC、ATTEC等多種蛋白降解技術技術陸續出現。
其中,PROTAC是一種基于泛素-蛋白酶系統而發展的一種蛋白降解新技術,其重要組成部分E3連接酶配體被發現是這一技術路徑最為重要的突破,標志著改善PROTAC分子成藥性成為可能。在2015年第二個E3連接酶——HVL被發現后,全球PROTAC研究項目激增,成為目前發展最快的蛋白降解技術路徑之一。
不同于傳統小分子靶向藥物,PROTAC分子短暫附著后即可觸發靶蛋白泛素化反應,進而通過人體自帶的蛋白處理系統(泛素-蛋白酶體系統)降解致病蛋白。由于可以降解近80%人體細胞內蛋白質,PROTAC技術路徑相較于其他蛋白降解技術擁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是在腫瘤治療領域。
例如,通過對BET蛋白進行降解,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通過對FAK(PTK2)蛋白進行降解,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擴散。此外,通過降解突變型融合蛋白,還能夠有效改善靶蛋白突變引起的耐藥性問題。
海創藥業(688302.SH)董秘辦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PROTAC技術預計能為更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無藥可治”的疾病提供全新治療手段,有望在全球腫瘤治療市場中逐步占據可觀市場份額,并在病毒感染、神經退行性疾病等治療領域展現優勢。作為國內最早探索PROTAC相關領域的企業之一,該公司認為PROTAC藥物有望成為PD-1一樣的重磅療法。
據悉,目前PROTAC藥物研發覆蓋較多的是ER(雌激素受體)、AR(雄激素受體)、BTK(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等成熟藥物靶點,適應癥分別為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血液瘤。綜合弗若斯特沙利文等機構統計,到2024、2025年,乳腺癌、前列腺癌藥物市場規模分別有望達到475億美元和233億美元,BTK藥物市場有望達到219億美元,僅這三個適應癥就擁有近千億美元市場空間。
巨頭加碼,PROTAC路徑進展最快
靶向蛋白降解技術受到關注以來,一批專注于開發蛋白降解劑的Biotech公司如Nurix Therapeutics、Arvinas、KymeraTherapeutics等相繼成立,推動多款蛋白降解劑進入臨床研究并獲得初步積極數據。同時,羅氏、輝瑞等制藥巨頭也開始在該領域持續加碼。
截至2022年7月,全球尚未有蛋白降解藥物獲批上市,在研藥物中PROTAC路徑進展最快,共17款PROTAC藥物進入臨床,173款藥物處于臨床前階段。其中,中國有7款藥物進入I期臨床。
據悉,目前PROTAC藥物研發主要覆蓋的三大靶點中,AR在前列腺癌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已被臨床證明的靶點,但在治療過程中會產生多種突變而導致耐藥。科學界曾嘗試多種手段降解AR蛋白,此前均未成功。PROTAC技術為直接降解AR及其剪切突變體提供了巨大可能。
PROTAC領域領先廠商Arvinas即是“主攻”AR,其開發的ARV-110是全球首款進入臨床試驗的PROTAC藥物。2022年2月,Arvinas宣布該藥物在臨床試驗中持續顯示抗腫瘤活性和患者獲益證據,并計劃在年內啟動關鍵臨床試驗。
國內廠商中,開拓藥業(09939.HK)、海創藥業等也均在布局AR靶點。海創藥業產品管線覆蓋AR及AR-sv,包括AR信號通路(AR上游、AR本身、野生型AR及AR突變體)。
國內PROTAC化合物陸續進入臨床
目前整體來看,海外PROTAC藥物研發進度靠前。不過隨著國內資本對PROTAC技術關注度提升,該領域已陸續取得諸多前沿進展,開拓藥業、海思科(002563.SZ)、海創藥業等藥企的PROTAC化合物已陸續進入臨床階段。
其中,海創藥業目前已申請PROTAC技術相關全球發明專利近30項。公司自主研發的口服PROTAC藥物HP518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口服AR PROTAC在研藥物,已在澳大利亞的I期臨床實驗中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該公司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PROTAC管線中除HP518之外,還有靶向AR-sv的HC-X029等產品,HC-X029能同時降解全長AR和AR剪切突變體包括AR-v7,預期具有解決目前臨床藥物耐藥問題的潛力;同時,公司還將向其他癌種拓展管線布局。
海思科擁有超過20個PROTAC項目,布局的靶點有BTK、IRAK4、BRD4、AR3等。其中以BTK為靶點的HSK29116進展最快,已于2021年4月啟動臨床,成為該公司Protac研發平臺首個進入臨床的產品。東吳證券表示,與已上市BTK抑制劑相比,HSK29116有望在靶點選擇性和BTK耐藥突變等方面取得突破,為B細胞惡性腫瘤患者帶來新的選擇。據悉該公司計劃在2022年完成2個PROTAC項目的IND申報。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業界預計PROTAC產業即將進入“收獲期”,但海創藥業認為,當前PROTAC藥物研發及大規模商業化依然存在三大挑戰:口服生物利用度及制劑開發、臨床驗證藥效以及可以接受的副作用。據悉,絕大多數PROTAC分子口服生物利用度較低,使得口服制劑的研發極具挑戰性。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負。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