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北京時間21日晚,搭載3名宇航員的俄羅斯“聯盟MS-22”號飛船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起飛前往空間站。在經過近5個小時的飛行后,聯盟號飛船已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
此次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的3名宇航員分別為2名俄羅斯籍宇航員和1名美國籍宇航員,他們將在空間站停留188天,于2023年3月28日返回地球。
(相關資料圖)
若在平時,這僅是一次普通太空任務,但在俄烏沖突背景下,美俄間的這一合作卻顯得格外特別。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全球合伙人、航空航天與防務行業總負責人于占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太空是個典型競合并存的領域。“在涉及關鍵或者敏感技術的‘卡脖子’領域,相信任何國家都不會放開。”他說,“但在一些利于全人類發展的領域,比如衛星觀測、探索等,各國還是能找到相當多的合作議題。”
俄美航天員共事
過去20年間,美俄在航空航天領域,尤其是國際空間站方面,進行了長期合作。公開資料顯示,國際空間站建設始于1998年,共計投資超過了1000億美元,涉及15個成員,其中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航天局是最主要的5個成員。
由于此前美國“挑戰者”號宇宙飛船的慘痛教訓,俄羅斯一直通過自主研發的“聯盟號”飛船將多國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據俄媒報道,“聯盟號”飛船的座位租金近年來一路水漲船高,從3000萬美元飆升至9000萬美元。
2020年,馬斯克創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公司發明的“龍”飛船打破了俄羅斯的壟斷。“龍”飛船不僅成功將航天員送上了空間站,還將航天員從空間站接回地球。
今年6月,時任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Roscosmos)總經理羅戈津表示,俄美兩國將利用兩國飛船(俄羅斯“聯盟MS”號飛船和美國載人“龍”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進行“交叉飛行”。羅戈津當時強調,這對兩國宇航員相互學習對方飛船操作、國際空間站內美國和俄羅斯艙的操作系統有著重要意義。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7月15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和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簽署了“交叉飛行”的協議。該協議旨在確保當美俄飛船出現發射取消或嚴重延遲等異常情況時,國際空間站至少各有一名俄羅斯和美國宇航員分別服務于俄美艙段。該協議的成功簽署,被視為美俄在太空領域繼續合作的標志。
此次飛行也是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與美國航天局達成兩國載人飛船“交叉飛行”協議后的首次飛行。10月初,還將有俄羅斯宇航員與2名美國宇航員、1名日本宇航員乘坐美國SpaceX的“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預計屆時將從美國的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
俄暫不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
在俄美飛行員順利升空之際,美俄航天領域的其他合作也還在延續。
7月底,新上任的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鮑里索夫(Yury Borisov)表示,俄羅斯將在2024年后退出國際空間站項目,屆時將開始組建俄羅斯軌道服務站(ROSS),后者將成為俄國家航天公司在載人航天領域的主要優先事項。
對于俄方的這一決定,美方當時表示“并不在意料中”。NASA的顧問甚至擔心,一旦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退役并墜入太平洋后,美國可能陷入無空間站使用的尷尬。
鮑里索夫在9月21日的最新表態至少讓美方暫時松了口氣。他表示,俄羅斯很有可能繼續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到2028年,“屆時將視空間站的狀態再做決定”。
公開資料顯示,國際空間站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俄羅斯艙和美國艙。其中,空間站的軌道和位置由俄羅斯發動機控制,即俄羅斯可以控制空間站怎么運行,或者在哪個區域運行;美國則主要為俄羅斯發動機提供部分電力支持等。
于占福表示,由于空間站技術互相依存度高,再涉及維修等費用,美俄可能無法輕松“分手”,“空間站已超期服役,很多設備其實已經嚴重老化,時不時還會出現各種故障。但每年的維修費用非常昂貴,甚至堪比重建。”
多年來,美俄關系起伏使俄與西方在太空領域的合作不斷經受考驗。自俄烏沖突以來,已有一些既定的計劃被打破,比如歐洲航天局拒絕與俄合作執行“火星太空生物學”計劃;俄與英國就衛星互聯網公司將36顆衛星送入軌道的計劃告吹;波蘭、烏克蘭等15國加入美國陣營,簽署了由NASA主導制定的深空探索規則;俄將禁止美國參與其向金星發射探測器的任務……
于占福相信,各國對于太空探索的研究不會因為競爭而割裂。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