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舉行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專題新聞發布會,相關人士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將來要進一步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資料圖)
在過去十年中,我國區域發展的相對差距持續縮小。數據表明,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已經連續多年高于東部地區。2021年,中部、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提高到了22%、21.1%。2012年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21.3%、19.6%。
不要小看這一變化,雖然只有一個百分點上下的幅度。因為東部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具有區位等各方面的優勢,也長期在增長速度上處于領跑地位。中西部地區包括18個省份,國土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國的82%、53%,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F在,中西部地區迎頭趕上正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具體體現。
經濟增速是一個方面,社會總體發展水平是更重要的方面。當前,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更加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2021年,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超過2.7萬元、2.9萬元,較十年前翻了一番。
在中部西部加快發展的同時,東部地區作為動力源的作用也不斷增強,充分發揮了全國經濟壓艙石、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作用。
上述國家發改委人士表示,過去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經驗是,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要注重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也應該是今后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重要方向。
首先,要繼續加強東部地區的動力引擎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陸續出臺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去年9月又出臺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
當前,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要素快速集聚,高水平人才密集,對外開放走在前列,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和制度型開放的先行引領者。
在既有的區位優勢、經濟體量優勢、科研研發優勢、政策持續支持下,東部地區將繼續發揮全國經濟壓艙石、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方面的重要引擎作用。
其次是中西部地區要繼續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
當前,西部地區在建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規模超過東中部總和。投入持續增加固然可以解決區域發展“硬件問題”,但“軟件問題”,也就是營商環境、市場意識、對外開放水平等,還需要通過放管服等方面的改革加以促進。在這個方面,中西部地區需要主動向東部地區學習,東部地區也要繼續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經驗輸出。區域協調發展也包括“軟環境”協調發展。
其三,要加強重要功能區的綜合作用。
這中間會有很多交叉因素,有些地方擔負多重責任。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5個產糧大省2021年糧食產量達到5607.8億斤,超過全國40%,有效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但這些省份又擔負著其他重要任務,比如黑龍江、吉林等要承擔著東北振興重任,山東要承擔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任,安徽要承擔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任。其他很多區域也面臨著相似的任務,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同時也有輻射效應,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