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下發了關于開展2021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評價工作的通知,擬從公共服務平臺及技術服務情況、大中小融通發展、創新孵化鏈建設、國際交流與創新資源引進等主要方面,對各地的國家級科技孵化器進行年度總結考評。此項工作旨在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加快促進以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代表的雙創載體健康有序成長。
創新創業載體的新特征
觀察近年來各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事業的生動實踐,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的創新創業載體,經過一系列漸進式的轉型重塑,正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四個方面:
(資料圖片)
1.對于創新創業事業而言,一地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或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
比如,在一些傳統意義上的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也誕生了國家級雙創載體,這就意味著,當地的創新創業事業在自力更生或借助外援的情況下,已經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局面。以4月19日科技部公布的上一年度149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例,其中有一批頭角嶄露的創業新軍,分布在中國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即便是在發達地區內的經濟相對滯后區域,也出現了創新載體數量質的飛躍。
2.專業型和綜合型雙創載體發展各顯其能,互為表里的現象越發凸顯。
這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既往“專業是優質,綜合即平庸”的片面論斷。尤為令人欣喜的是,在創新創業事業推進的過程中,各省份均自然生長出一些大型專業和小型綜合雙創孵化載體,這無疑是中國雙創事業崇尚自由探索的鮮明例證。
3.國家級雙創載體的產業類別,在其所屬區域內,大多與優勢產業關聯,或相近,或交叉。
完全憑一己之力填補某地產業空白的“國字號”雙創載體,現階段仍屬鳳毛麟角。這一現象再次印證了科創事業的一個內在規律:創新活動與一地產業成長規律相類似,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承繼性和發展慣性,因此形成雙創載體與產業發展的目前匹配態勢,當屬情理之中。
4.特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經濟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城市聚集著我國現階段數量最多、質量最優、產業最完善、研發產出比最高的雙創載體。
在創新輻射效能作用下,上述區域周邊或下轄的一些縣級行政區內也出現了為數不少的特色化雙創孵化載體。
綜上所述,這些表象并非孤立存在,它們有其內在關聯的屬性,根據科技部2021年國家備案科技企業孵化器名單,僅以其中歸屬華東六省一市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為例,解析其成長路徑不難發現,各類型孵化器在步入2021年后,其發展階段已經從近幾年的轉型再造期,逐步過渡到新形制的初階定型期。科技企業孵化器新的創新輻射力,已與產業進步產生了同頻共振的效果,創新載體煥發出的新動能正在助推地方經濟社會新格局的快速形成。
華東地區國家級創新創業載體的模式類型
從經濟地理的層面來看,華東地區素來制造業發達,相鄰省市間產業互補性較強,又得江海路網之便利,人文教育昌明,創新創業的主要要素條件齊備;在這些主客觀創新要素的合力作用下,現階段華東地區國家級創新創業載體的模式類型表現主要為以下幾點。
1.高校或科研機構優勢專業的衍生品。
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孵化載體,給公眾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行事四平八穩,做派內斂低調,擅長硬核技術研發攻關,強調優勢學科交叉組合。其選擇孵育的創新技術,在一些前沿領域保持著相當的超前余量。在迭代技術的使用上,甚至獨步業界。智能、獨創、品質、公益是這類雙創載體最鮮明的識別符號。
在華東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的城市,活躍著相當數量有上述背景的雙創載體,除了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應急型創新以外,這類載體似乎更愿意承載孵化那些看似長周期、慢回報、戰略型的創新課題;排除萬難地發現,絞盡腦汁地探求,這些苦學究式的研發活動,以商業化的評價眼光審視,似乎是過于理想化的書生意氣。但對此類載體內的雙創從業者而言,卻是一種職業手勢的固定習慣動作。特別注意公益性和商業化的雙重表達,是這一類載體創新行為的基本價值導向。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由于華東地區產業發育良好,市場需求旺盛,還吸引了部分國內位列前茅的醫科、工科背景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跨區域在華東地區創設孵育載體,以求得在技術強鏈和產業補鏈中順勢發力,開拓新局。
2.大型公司或龍頭型企業為主導。
華東區域內,雄踞著若干經濟重鎮和制造業中心城市,這里運行著一批在當代經濟格局中舉足輕重的龍頭企業。這些產業領軍者企業背景多元,有的是體量龐大、掌控市場主流話語權的央企和大型國企,有的則是奪得產業“單項冠軍”桂冠的民營和外商合資、獨資企業。
以上海市為例,已根植寶山地區數十年的寶武鋼鐵集團,其集企業優勢資源和領先技術,精心打造的吳淞口創業園,是國家科技部認定的金屬新材料專業化雙創載體。專項調研資料顯示,在寶武鋼鐵創新生態圈中,只有不到兩成的創新型企業或創業項目與寶武集團的主營業務呈弱關聯或非直接關聯。
業界對此類以大型公司或龍頭型企業為主導的體系化創新,普遍持積極鼓勵態度,因為在以大帶小的創新過程中,龍頭大企業在不同程度上增強了內生式創新的新動能,而處在創新鏈中的中小型企業,則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試錯的成本和非技術因素的研發資源損耗,此種備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推崇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式的發展模式,創新目標一致,操作分工精細,輻射張力可控,這一過程的持續推進,是某一地區體系化產業更新、換代、再造的動態表達。
3.政府宏觀產業政策持續牽引。
在市場經濟運行的初期階段,一度有一種偏執的理念認知:一旦地方政府主動地以任何形式介入經濟活動,就大概率地會事與愿違,得到不太經濟的效果。時過境遷,觀察近年來華東地區脫穎而出的,數個由政府舉一地之力,主導或推動建設的“國字號”孵化器,得出結論和上述判斷就大相徑庭。這些雙創孵化載體的橫空出世,無一不是嘔心瀝血之作,而與地方政府中長期產業發展愿景相一致,則是企業取得成功的秘訣之一。
以山東省濟南市為例,當地的創新激勵政策明文規定:“對新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且屬于《濟南市十大千億產業振興計劃》中,所列的我市十大產業領域的,給予最高500萬元獎補資金,對新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但不屬于我市十大產業領域的,給予最高100萬元獎補資金。”正是得益于大力度、指向明確的產業政策助力,輔之全過程體系化的保障和組合式的資本灌注,使得這些雙創載體的發育,呈現出一種蓬勃的生命活力,使其在風起浪涌的嚴峻的市場環境中,展現出強大抗壓韌性。
4.區域創新資源稟賦的生態化培育。
綜合評價一個地區創新創業的客觀要素不難發現,區域內自然稟賦的多寡,當地產業資源與創新要素的關聯度,常常是組成一地創新創業生態差異化優勢的首要條件。假若運用得當,這種差異化的優勢,在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和企業界別維度的競爭力,甚至可以超越技術創新研發價值溢出原有的輻射力度。這樣的鮮活實證,在華東地區已成為一種現象級的存在。
僅以科技部近期公布的2021年度國家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兩類雙創載體為例,杭州市、寧波市、嘉興市成為浙江省“國字號”雙創載體當之無愧的聚集地。在浙江全省63個新晉入圍“國家隊”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中,有67%的雙創載體來自杭、嘉、甬地區。上述的浙江三城,傍湖濱江達海,緊鄰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和新型制造業樞紐城市蘇州,處于長三角腹地的核心位置,在這一區域內,創新資源的協調與運用,明顯不同于通常意義上對自然資源稟賦的發掘與利用。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杭嘉甬三城充分依托既有產業網絡的響應度、社會人文環境對創新的容錯度、新奇特產品在消費生活中的顯示度,勇于探索區域內雙創載體差異化創新的獨特路徑。
華東地區雙創載體獲得的局部經驗,是在特定的地理、文化、社會和經濟發展階段下形成的,為我國其他地區雙創載體,在新形制的初階定型期提供了寶貴的參照系。應該特別關注的是,不論何種等級規模的雙創孵化載體,其技術研發中的專注度,新品在社會效益中的“含金量”,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含新量”,才是概略評價某地創新活動的主體價值指標。
(綦曉光系共生態經濟研究院特聘院長,楊麗莎系共生態經濟研究院創新發展研究所戰略與創新研究中心特邀助理研究員)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