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負極材料供求關系緊張的當下,加速釋放產能的企業有望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占先機。
(資料圖)
就在不久前,老牌創業板上市公司國民技術(300077.SZ)發布2022年半年度報告。受益于鋰電池產業發展較快,今年上半年國民技術新能源負極材料業務銷售業績再度實現高增長,實現營業收入2.86億元,同比增長129.77%。
據了解,經過多年在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領域的深耕,國民技術在負極材料全工序生產裝備和工藝技術水平方面均得到了較大提升,其子公司內蒙古斯諾已具備從原料預處理至負極材料產品的全產業鏈生產能力,兩條石墨化產線在滿產狀態下預計年產能可達到2萬噸以上。
自去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領域迎來飛速發展,鋰電池的需求量越來越高,負極材料的需求也持續擴張。隨著能耗雙控的深化,未來市場或將逐步向頭部企業集中,各大負極材料廠商紛紛加快擴產步伐、推動一體化建設。而在此過程中,國民技術也積極搶抓機遇,深耕人造石墨路線,持續專注工藝優化與技術升級,成為負極材料領域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形成全產業鏈技術積累
扎實推進負極材料產業布局
公開資料顯示,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3C數碼和儲能等鋰電池領域。近年來,為了使鋰離子電池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較好的循環性能以及可靠的安全性能,鋰電負極材料的關注度也逐漸水漲船高。
從經營數據來看,今年國民技術的新能源負極材料業務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受益于鋰電池產業發展以及公司對負極材料板塊的持續布局,上半年,國民技術的新能源負極材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86億元,同比增長129.77%。
如此成績,離不開國民技術在新能源負極材料領域的布局和發展。目前,國民技術的新能源負極材料業務由內蒙古斯諾承擔,其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石墨化加工服務。
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生產過程中,石墨化加工工藝起著關鍵作用。據悉,國民技術持續聚焦新能源負極材料領域的研發升級,內蒙古斯諾設有研發中心,研發人員涵蓋材料學、電化學、物理學、機械制造等專業,同時與國內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和技術合作,形成了一支多學科有機互補、專業搭配合理的研發隊伍。通過不斷積累,如今內蒙古斯諾已具備從原料預處理至負極材料產品的全產業鏈生產能力,在內蒙地區投資建設的兩條石墨化產線均已達產,在滿產狀態下預計年產能可達到2萬噸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技術還為負極材料業務引入外部投資。2022年1月,韓國浦項化學以1.41億元現金認購內蒙古斯諾新增注冊資本,取得內蒙古斯諾15%股權。公司方面表示,此次合作有利于內蒙古斯諾和浦項化學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和優勢,推動內蒙古斯諾負極材料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為進一步擴大產能,國民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內蒙古斯諾的資金實力和流動性。近日(8月26日),內蒙古斯諾擬通過增資擴股的形式實施股權激勵,由激勵對象直接或通過持股平臺向內蒙古斯諾增資不超過1.06億元。
公司表示,本次內蒙古斯諾實施增資擴股,可以擴充內蒙古斯諾資本實力,更好地促進公司負極材料業務發展,補充運營所需流動資金,提升企業經營能力。同時,公司引入公司及內蒙古斯諾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骨干對內蒙古斯諾增資,可以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經營管理團隊、核心骨干的積極性,促進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與發展,為股東創造更大的利益。
深耕人造石墨路線
在負極材料領域持續攀登
實際上,自去年以來,為落實“雙碳”目標,新能源汽車、儲能、消費電子等領域迎來飛速發展,一躍成為市場新寵。在市場拉動之下,鋰電池的需求量呈現大幅度增長。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和下游旺盛需求帶動下,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實現高速增長。根據行業規范公告企業信息和行業協會測算,今年上半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超過280GWh,同比增長150%,全行業收入突破4800億元。
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車、儲能等多領域對動力電池的旺盛需求,電池負極材料供給逐漸緊缺,出現價格上漲、供不應求的局面。截至2022年7月底,石墨化價格已上漲至2.8萬元/噸,較21年低點上漲86.7%。
從負極材料產量來看,2021年,全球負極材料出貨量達到90.5萬噸。而根據國聯證券預計,2026年全球鋰電池需求將達到3467GWh,對應433萬噸的負極需求,需求量5年CAGR為43.85%。不難看出,鋰電池負極材料依舊存在較大的產能缺口。
在產能瓶頸下,各大負極材料廠商紛紛加快擴產步伐。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5月底,國內投擴產的負極材料項目已達29個,涉及規模400.6萬噸,可滿足約4000GWh的電池產能需求,金額達885.12億元。今年上半年,我國鋰電負極材料出貨量54.0萬噸,同比增長68.8%,行業擴產勢頭兇猛。
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負極材料的需求有望持續擴張。然而,在能耗雙控的背景下,石墨化擴產難度將進一步攀升,加上石墨化成本占比高、人造石墨工藝復雜,新入局玩家風險加大,未來行業格局將進一步向頭部公司集中。
在此情況下,國民技術的新能源負極材料業務迎來重要機遇。經過多年在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領域的深耕,目前內蒙古斯諾在石墨整形和造孔以及表面改性方面具有多項核心技術,擁有近60項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行業前沿技術的開發和轉換能力。
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負極材料方面,內蒙古斯諾具有獨特的生產工藝技術以保證產品良好的一致性。先后開發的多款負極材料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領域,產品同時也通過IATF16949、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等體系標準認證。
經過持續投入和技術改進,近年來內蒙古斯諾在負極材料全工序生產裝備和工藝技術水平方面均得到了較大提升。
在原材料預處理方面,內蒙古斯諾引進國內先進的輥壓磨,顯著提高了成品率和產品技術指標;復合造粒方面,對出料系統進行了改進和優化,提高了產品的一致性和合格率;高溫炭化方面,建成全自動化的輥道窯生產線,并開發出適用于不同產品的溫度曲線和生產工藝;石墨化方面,提升裝爐量,提升石墨化加工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產品合格率和實收率方面在行業里有較高知名度。
“牽手”一體化
專注工藝優化與技術升級
眼下,石墨類負極材料占據主導地位,人造石墨也逐漸成為主流材料。根據GGII統計,我國人造石墨的出貨量由2017的10.1萬噸上升到2021年的60.5萬噸,在負極材料中占比從2017年的69.2%上升到2021年的84.0%。2022年上半年我國人造石墨市場占比為85%,占比進一步提升。
隨著擴產動作加速,人造石墨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供應緊張對負極企業形成了較大壓力,有效的成本控制也逐漸成為負極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銀證券研報指出,原材料和石墨化為負極降本的關鍵環節,預計各大負極材料企業將逐漸從“以委外加工為主的生產模式”向“以自建石墨化產能為主的一體化模式”轉變,新建產能選址在電價成本較低區域,以獲得更大成本優勢。
對此,蒙古斯諾充分把握行業發展機遇,“牽手”負極材料一體化建設。2022年3月,國民技術發布公告稱,內蒙古斯諾擬在湖北省隨州市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新能源動力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項目總投資額約30億元,建設周期為5年,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5萬噸,建設周期約8個月,自項目用地交付之日起3個月內開工建設。若無特殊情形,一期項目投產后一年內啟動二期項目建設。
彼時,國民技術表示,投資協議簽署后,若項目能夠順利推進,將有助于公司擴大新能源負極材料產品的產能,解決現有產能不足問題,滿足下游客戶需求,進一步形成規模效應,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2022年8月12日,內蒙古斯諾投建的鋰動力電池負極材料產業園在隨州開工,該項目占地700畝,總投資30億元。
隨著一體化項目的建成投產,國民技術的負極材料產能和出貨量有望進一步提升,形成規模效應,提升產品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談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國民技術表示,將繼續加強新能源負極材料和石墨化工藝的研發、提升產品及工藝性能,并根據客戶要求,開發順應市場需求的石墨負極材料產品,使其比容量、低溫性能、倍率性能、快充性能得到進一步優化升級;同時,持續積極布局硅氧碳(含硅碳)負極材料的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準備。
此外,公司將在保持與現有客戶穩固合作的同時,努力在現有客戶中導入更高端產品,拓展和探索新產品合作,力爭保質保量保供,挖掘良性發展潛力;并繼續積極突破行業內大客戶、優質客戶,重點開拓潛力型客戶,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