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觀察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窗口和服務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創辦15年的浦江創新論壇,今年將主題放在了“低碳:全球創新新使命”,探討國際交流與合作。
【資料圖】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27日論壇開幕作主旨演講時表示,科技創新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新方法新空間,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根本出路是科技創新,必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立足中國能源稟賦和高質量發展緊迫需求,加快構建多能融合、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從源頭替代、過程削減、末端捕集等方面綜合考慮科技創新的新方向,在低碳科技創新上不懈努力。
金葉子/攝
聚焦低碳創新
為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全球正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和解決方案。今年的浦江創新論壇上,“雙碳”、“低碳技術”等成為高頻詞。
在27日的2022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表示,今年論壇聚焦低碳科技的議題,正當其時,“過去半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半年,氣候變化已經近在咫尺”。他還表達了對于中國政府作出的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的高度贊賞,也為全球接下來的行動提出了3個優先事項,包括必須加大投資力度,打造一個有利于培育低碳解決方案的生態系統,以及在他看來最重要的“加強國際合作”。
布倫德說,國際能源署、世界經濟論壇和世界銀行聯合編制的一份報告顯示,清潔能源投資需要在未來10年增加7倍,世界才能走上通往凈零排放的軌道。然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清潔能源投資在2020年下降了8%,去年略有反彈。世界經濟論壇為此發起“動員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清潔能源的投資”行動倡議,成立了由80名資深專家組成的特別工作組,為發展中國家的清潔能源投資提供建議。“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中國伙伴已加入我們的行動。”
就在全體大會召開之前的成果大會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編撰的《雙碳科技及應用場景前瞻》(下稱“報告”)發布,報告遴選出“雙碳”科技5個重點領域——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儲能,光伏建筑一體化,智能電網,進行分析評估。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劉琦巖對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解讀時表示,在儲能技術領域,基礎研究以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儲能技術居多,技術研發以鋰離子電池和鉛酸電池占主流,市場裝機規模則以抽水儲能、鋰離子和鈉硫電池為主。儲能科技創新再次活躍,意味著城市在能源可持續發展上面臨重大的戰略機遇和挑戰。城市一改過去單純能源消費環節的角色,而成為能源生產、再生、利用、存儲和平衡的重要節點。
他說,未來,政府可在城市能源規劃方面重視儲能技術,從提升能源零碳效能和綜合效率切入,對城市儲能技術研發創新方面統籌研判、極優設計,特別是在城市新建區域及城市改造中,為儲能技術集成應用提供場景驅動力。
而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領域,報告指出,這是唯一能使電力、鋼鐵、水泥等難以減排行業深度脫碳的技術,對實現“雙碳”目標極其重要。CCUS是把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提純,繼而投入新的生產過程,實現二氧化碳的循環再利用。這個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在2008年后快速發展。低成本、大規模、集中的碳源供應是制約這種技術工業化推廣的瓶頸之一,新型低能耗化學溶劑、膜加變壓吸附和化學吸收法組合技術都是研發重點。
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旭看來,科技創新助力全球低碳行動,既要立足當下,又要面向長遠。立足當下要加大技術攻關的力度,在一些目前缺乏一些可用技術的領域要加強原始創新,他還提到了政策的協調性,“單單的科技政策是不夠的,也需要需求端市場的政策。”張旭說,推進碳中和,全國需要建立本土化、多元化、低碳化的能源供給模式,既要保證能源供應穩定、環保、成本相對較低,也要考慮國家能源安全。各地應當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稟賦,打造多級區域能源供應中心。
長三角向全球“發榜”
除了今年熱議的“低碳”話題,區域創新也是每年浦江創新論壇的重要議題。作為我國科技創新高地,長三角地區最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成為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今年浦江創新論壇期間,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發布《長三角科技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下稱“合作機制”)等三項政策文件,同時遴選了20家產業鏈“鏈主”企業或骨干企業的創新需求,面向全球發出揭榜任務,需求方投入資金超過7億元,其中對外揭榜資金超過1.6億元。
合作機制提出,要以“科創+產業”為引領,聚焦國家重大創新需求,聯合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聯合構建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若干創新聯合體,實現項目、人才、基地、資金一體化配置,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比如在建立產業創新融合的組織實施機制方面,聚焦制約國家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共同梳理長三角區域“鏈主”企業或骨干單位,凝練2?3年可取得突破,且需要跨區域解決的需求,聯合發布需求“榜單”。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項目管理模式。發揮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引領作用。
金葉子/攝
合作機制中提到的長三角國家術創新中心,于去年浦江創新論壇上揭牌。目前已累計與海外72所一流高校和創新組織建立合作,建設了7個海外合作平臺(含4個孵化器)。8月28日下午,長三角國創中心在2022浦江創新論壇與6家海外高校及創新機構合作簽約,釋放外企研發創新的溢出效應。
“國創中心正打造一個面向長三角區域的集創新資源、研發載體和產業需求于一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的協同創新網絡,推進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在2022浦江創新論壇上對第一財經介紹。
該中心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他們運行以來,已通過共建企業聯創中心,征集龍頭企業的真實需求,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模式,由企業出資支持技術研發,遴選企業認可的愿意出資的技術供給方,推動科技項目成果轉化與產業技術突破。目前,該中心已與224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了聯合創新中心,凝練技術需求889項,企業擬出資26.7億元,達成合作482項,合同額11.3億元。“今年計劃在上海建設20多家,未來國創中心將與長三角區域1000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聯創中心。”
談到長三角在雙碳背景與綠色發展形勢下如何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推動作用,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認為,應該以技術賦能產業,以科技創新助力社會經濟的綠色轉型發展,以更高程度開放,更高效地鏈接國際創新資源。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推動長三角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國創中心已在光伏、氫能、儲能、能源高效利用、智慧能源等方面布局了近10個平臺和項目,也在加快布局鋼鐵、化工等傳統行業低碳技術以及碳去除技術。”他說。
數據顯示,去年,長三角地區共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項目數和金額均超過四地獲批總量的75%。今年年初發布的《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1》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長至2020年的227.05分,較2011年翻一番。長三角整體協同創新水平穩步提升,一體化的創新格局基本形成。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