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衛是司空見慣的存在,大家從他們身邊匆匆經過,頂多打個招呼,誰會想到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呢?美國社會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彼得·比爾曼所著的《尋找門衛:一個隱蔽的社交世界》,卻把目光投向了學術界從來沒有關注過的門衛們。
(資料圖)
社會越發展,分工越細致,自然涌現出很多新職業。但很多社會學家還是沿襲民族志研究的傳統素材,更喜歡癮君子、流浪漢、暴力犯等刺激的題材,而比爾曼選擇了更有挑戰性的研究領域,試圖在看似平常的社會生活中,解剖出值得關注和思考的社會關系與現象。
這種研究思路并非比爾曼獨有,人類學家羅賓·內葛花了十年時間,與紐約城市環衛部的各層級男女員工一起工作,甚至還開著笨重的大卡車運送垃圾,寫出《撿垃圾的人類學家: 紐約清潔工紀實》。法國當代著名人類學家馬克·奧熱則從搭乘的地鐵得到靈感,在地鐵空間里進行民族志田野調查,寫成《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
具體到《尋找門衛》這本書,比爾曼的研究對象是紐約高層住宅的門衛。這個群體是紐約市的特有產物,而且歷史頗為悠久。1927年的《紐約時報》就寫過“為了賺錢謀生而閑散站街的紐約人”。文章中說,紐約城內充斥大量的“站街等待者”,他們有時站在人行道上,有時站在拱形遮陽棚下面,有時站在鋪著波斯地毯的大廳的玻璃門里,穿著華麗的制服,為城市增色不少。1987年,比爾曼到哥倫比亞大學做學術報告,晚上約好去社會學系主任羅納德·伯特公寓見面,在那里碰到的門衛,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11年后,比爾曼再次來到紐約,發現門衛越來越多,在與他們的接觸中,對門衛這個群體自然產生了研究興趣。
在《尋找門衛》一書中,比爾曼從入職方式、工作內容、與住戶互動、薪酬待遇、與住戶和工會的利益拉扯等方方面面,詳細介紹了紐約門衛的生活狀況。門衛工作的門檻不高,不需要特定教育文憑,英語勉強應付即可,體力也無要求,工資待遇卻不少,一年有3.8萬美元年薪,此外每年還有約1萬美元的小費與若干年終獎,算下來70%的美國人收入都低于門衛,因此大部分門衛的工作年限都超過十年,比爾曼因此把紐約門衛稱為“職業性的工人階級”。
雖然入職門檻低,紐約門衛卻一直供大于求,要獲得這份工作并不容易,大部分機會是內部信息相互推介,能影響雇傭決策的管理員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比爾曼說,這是一種“弱關系的優勢”模式,會沿著種族和族群的傳遞渠道達到社會結構化,也造成市場區隔。如今,紐約公寓服務產業基本被東歐人控制,盡管穆斯林人群也在紐約快速擴張,但很少有穆斯林門衛,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會被引薦到這一領域。
“怎么才能在紐約做上門衛的調查,實際也在講原子化社會里,要找某些工作,不是通過血緣、地緣這種強關系,而是不那么熟的‘弱關系’介紹的。‘弱關系’本身可以顯示出整個社會結構中根深蒂固的門檻、界限、區隔。”《尋找門衛》中譯本責任編輯顧曉清說。
比爾曼還花了很多精力,重點研究門衛與住戶之間微妙的關系,尤其是門衛如何協調與住戶之間的人際關系,也就是門衛以何種方式來應付他們與住戶之間“空間距離近但社會距離遙遠”這一處境。他發現,面對給公寓住戶送貨、送郵件、送快遞的人時,門衛儼然有主人的架勢;面對公寓住戶時,他們又退回服務人員的身份。而門衛基本是白人的現狀,導致的結果是黑人進公寓的難度明顯大于白人。
門衛和住戶彼此之間保持表面上的禮貌,但某種程度上說,門衛對住戶的了解往往超乎人們的想象,小到是否喜歡點外賣、看了什么電影,大到是否有婚外情,都難逃過他們的眼睛。但門衛的收入和社會階層又低于住戶,住戶對他們的生活并不感興趣。比爾曼的訪談中還提到,門衛和住戶的互動關系也僅僅存在于公寓大廳,住戶會在大廳里與門衛寒暄聊天,看起來關系熟絡,一旦他們在大廳之外再次與門衛相遇,就變得非常冷漠,仿佛從來沒見過一樣。
在這種社會關系模式下,門衛需要在不同階層間進行熟練的身份轉換,并相當依賴于這種“技巧”來謀生,“出色的門衛同時也是出色的社會學家”,比爾曼說。正是門衛與住戶互動時的那種關系張力深深吸引了比爾曼,讓他意識到門衛是社會學田野調查“極佳的研究對象”。
“比爾曼為什么要如此不厭其煩地探究門衛這個并不為人所熟悉的職業群體?我們為什么要關注紐約高檔公寓大堂里的日?,嵤??”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李鈞鵬在《尋找門衛》的導讀中指出,比爾曼將門衛與住戶之間的互動形容為“日常生活的語法”,也就是組織各種社會互動、形塑不同決策、驅動日常行為的那些并未言明的準則。
“《尋找門衛》雖然講的是紐約的事,但很多地方讀起來感覺會讓人深思,因為隨著國內這些年高層住宅樓與商業物業管理的普及,門衛也逐漸被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當然國內用‘保安’這樣的稱呼更多一些。”顧曉清說,從看門大爺到現代保安,折射出社會結構的變遷,也是社會網絡分析一直關注的點。而社會學上網絡分析的要旨就在于,從紛繁復雜的社會互動和社會經驗之中,抽象出一套可供分析的網絡模型。“門衛這個職業看似非常容易被忽視,但通過作者的社會學調查,像一扇小窗一樣展示了階層不平等、階層之間的博弈、種族歧視等美國社會結構中根深蒂固的問題。”
《尋找門衛:一個隱蔽的社交世界》
[美]彼得·比爾曼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2022年5月版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