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如何縮短醫學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打通學術創新鏈、產業創新鏈?
“科學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國家戰略,這涉及人類從生命起源(出生缺陷),到慢性重大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等)、再到老齡化常見疾病,再加上新發突發傳染性疾病等,這些問題都很嚴峻。”在今日(11日)舉辦的2022醫藥創新和科技前沿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這樣表示。
以出生缺陷為例,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季維智表示,我國新生兒出生缺陷發生率為5.6%,“我們團隊正在進行一項‘受精14天后人胚胎的體外發育研究’,其意義在于我們可以通過體外發育研究,來深入了解胚胎發生著床失敗、妊娠丟失、早期流產以及胎兒出生缺陷等內在機制,從而為這些疾病的治療提供科學干預,這同時利于干細胞、器官再生等研究和應用。”
針對上述一些重大、前沿的醫學源頭項目,校企合作、院企合作正在發揮作用。
喬杰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健康守護所需要的全鏈條創新應包含基礎科研、技術突破、科技轉化、推廣應用、產業升級、服務經濟,并最終服務百姓健康需求。“醫療機構一定是提出臨床問題的源頭、解決問題的樞紐、以及成果落地且服務百姓的終端,我們三院設立了醫學創新院,與企業共同成立了10個合作研發中心,涉及細胞治療、智慧影像、遺傳檢測等領域,資助金額1.85億元。”
以“北京大學-云南白藥國際醫學研究中心”合作為例,喬杰告訴記者,首先,北京大學、云南白藥之間需要有共同的、明確的目標,在實踐過程中又能共同去發現感興趣的醫學源頭型的技術項目。其次,合作過程中也要允許一定的試錯,但在不同的階段又有不同的項目落地,這樣雙方的努力都能有成果展現。再次,校企雙方也要對研究人才進行可持續地培養,以及配套資金方面的支持。
喬杰說,不是每一個醫學源頭研究都能走到最后,有1~2個項目能夠走下去就值得長期、持續投入。目前,研究中心采取“研究者負責制”,“我們允許研究人員進行探索,可能有結果,也可能沒有結果,但就算是失敗了也有一定意義。”
對于臨床醫生而言,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創傷醫學中心主任姜保國表示,醫生的優勢在于有充足的疾病源、明確的研究目的、豐富的臨床思維,責任在于他要了解疾病發展的規律、疾病診斷治療的新方法、和生物學規律與醫學的結合。
姜保國還提醒,醫生進行醫學成果轉化要避免進入“誤區”,創新的前提是為了延長患者的生命時間,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因此不能直接拿同類產品做試驗,有時試驗樣本量變大了、反而結果不佳,這反而會違背初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