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0年至今,地球表面溫度上升速度比過去2000年中任何一個50年區間都要快。氣候變暖導致地球氣候正在廣泛地加劇變化,極端自然天氣事件頻繁發生。
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城市消耗了全球78%的能源,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占能源使用量的75%。城市所感受到的氣候變化影響可能更強烈更明顯,暴雨、熱浪和極端炎熱天氣是城市面臨的最嚴重氣候風險。特別是高溫天氣,嚴重影響城市的生產生活。
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農業是受影響最直接的部門。氣候變暖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干旱和蟲災發生的頻次增多,而且害蟲對農作物的破壞力增強。特別是持續高溫天氣,影響農作物播種和生長環境,造成農作物減產和農作物營養含量下降。
(資料圖)
鑒于此,本文擬開展研究的問題如下:(1)分析高溫天氣對城市和農業生產的挑戰;(2)為城市和農業應對高溫天氣提供政策建議;(3)為城市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節能減排提供思路。
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熱島效應越來越明顯,疊加全球氣候變暖,城市高溫災害的幅度、頻率和影響范圍逐漸增強,高溫災害成為城市夏季的主要災害。本文提出如下建議應對城市高溫災害:
一是通過優化城市設計,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即通過增加城市綠地面積、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措施、推廣綠色建筑等途徑,減少城市溫室氣體的排放。特別是長期夏季遭受高溫災害的城市,需要采取相應的減緩措施應對高溫災害。
二是建立城市高溫災害應對機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部分城市夏季容易遭受高溫災害,建立完備的高溫災害應對機制是必要的。例如,劃分高溫災害敏感區域和人群,適當限制這部分區域的室外工作時間;設立高溫災害應急救助資金,提高災后恢復生產能力。
三是制訂中國城市熱浪響應計劃。學習國外城市成功應對高溫災害的經驗,制訂中國城市熱浪響應計劃。加強對高溫天氣的檢測,氣象部門及時發布高溫熱浪預告以及各級政府應急預案指南,指導企業和居民應對高溫災害。充分利用城市空間和設施,完善城市公共納涼系統(如公園、防空洞等),應對高溫災害的侵襲。
高溫熱害是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遭受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之一,特別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高溫可能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不良、產量受損、品質降低等問題。而且農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用水部門,高溫天氣引發的水資源短缺造成了重大的農業產量損失。鑒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強農業抗旱作物技術研發與推廣。部分農業主產區由于地理區位的問題,夏季農作物播種和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高溫災害的侵襲。本文建議在保障農作物產量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農業生產環境,逐步推廣耐旱作物的種植,以應對當地氣候變化的需求。
二是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抗旱能力。對于旱情嚴重的農業生產區域,需要完善農業抗旱設施,修建小型水電站和田間溝渠,并且推廣機械噴灑等節水灌溉技術。同時,需要及時開展農藥噴灑,防止高溫天氣帶來的病蟲害傳播。
三是構建多元化的農業高溫災害救助機制。當上述措施難以減緩高溫天氣對農業生產沖擊時,完善的災后救助機制有助于恢復農業生產。在現有政府災后救助機制的基礎上,逐步推廣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利用政策性農業保險,為農業生產撐起“保護傘”,保障農民生產積極性。
面對氣候變暖問題,如何通過城市設計減緩溫度上升,是對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直接考驗。城市采取相應節能減排措施,對人口和經濟結構進行一系列調整,重點行業開展低碳轉型,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本文提出4點建議:
首先,數字經濟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數字技術推動新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開發平臺一體化的新型智能基礎設施,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和治理水平??梢岳贸渥愕臄祿粩嗾{試信息交通系統,以此提升智慧城市的信息管理水平。
其次,有序推動城市能源結構轉型,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通過提升天然氣、太陽能與風電等清潔能源的電力供給比例,減少煤電的使用,并且增強交通系統電氣化水平,逐漸改變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系統,推動清潔能源轉型。發展儲能技術是應對可再生能源不穩定性的重要途徑,實現能源低碳化轉型和能源安全的協調發展。
再次,打造高質量都市圈,推動新型城鎮化。為了避免大城市后期發展困境導致的碳排放上升,需要注重配套基礎設施的相應優化升級,產業發展需要向低能耗、低污染產業繼續推進,推動城市綠色轉型。例如,鼓勵城市綠色建筑發展、建設循環性城市減少資源浪費等途徑。
最后,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行垃圾分類。推動低碳城市促成城市居民消費和價值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建設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長效機制。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建立健全低碳生活的政策制度體系,引領城市居民低碳生活。通過推行垃圾分類,將有害垃圾分離,并借助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可以節約其他化石能源的消耗,是實現城市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之一。
(作者系嘉庚創新實驗室研究員、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