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設立以及注冊制試點,給A股市場生態帶來根本性變化。最受投資者歡迎的企業,也在從“高賬面盈利”向“高創新能力”轉變。
“在投資中,投資者主要關注上市公司所處行業、行業空間、行業地位、核心技術優勢、商業模式及成長性,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具有競爭優勢的持續增長企業。”招商證券總裁助理王治鑒近日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科創板擁有較多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持續增長“硬科技”企業,必將成為投資者的一大“主戰場”。
(資料圖片)
王治鑒從事投行工作十余年,目前是招商證券投資銀行委員會主任,曾參與過中國農業銀行IPO、武鋼集團整體上市、鞍鋼A+H配股、首鋼集團資產重組、太鋼不銹定向增發、寶鋼分離交易轉債、國電南瑞再融資等多個備受關注的項目。
而目前,科技企業正成為他最關注的投行項目。
“科創板是中國資本市場提升服務科技創新企業能力、增強市場包容性、強化市場功能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王治鑒進一步表示,為市場中的資金方和資產方進行匹配的資本中介是投資銀行的定位,而做市業務是該商業模式的具體業務表現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7月15日科創板試點做市商實施細則落地,做市商業務正式進入實操階段。
將科技創新作為“基因”而非“手段”
截至2022年7月15日收盤,科創板共有43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5.6萬億元;其中,百億元市值的個股數量已經增至146只。
“科創板是‘硬科技’企業的長期創新發展重要催化劑。”王治鑒對第一財經表示,科創板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強國戰略踐行地,“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既可以為其發展融到長期資金,亦可以通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為員工創新提供物質激勵。
數據顯示,自科創板開板至2022年7月15日,招商證券已成功保薦/承銷科創板項目17個,為企業募資248.14億元;此外,還有5個項目已申報IPO審核中;涉及半導體、生物與醫療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與先進制造、雙碳等新興領域。
例如,在半導體等TMT領域,有“半導體IP第一股” 芯原股份、“EDA第一股”概倫電子、國內唯一一家產業化應用的集成電路PECVD、SACVD薄膜沉積設備廠商拓荊科技;在生物與醫療健康領域,有眼科醫療領域自主創新企業愛博醫療、獸用生物制品龍頭企業科前生物;在新材料與先進制造領域,有國內光引發劑龍頭企業久日新材;在新能源領域,有鋰電領域龍頭企業珠海冠宇等等。
另一方面,科創板的“硬科技”屬性還體現在研發投入比重上,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高于其他板塊。從具體數據來看,2021年科創板研發費用/營業收入中位數為9.39%,創業板的研發費用/營業收入中位數為4.77%,主板的研發費用/營業收入中位數為2.77%。
“現在我國經濟處于高質量發展階段,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的作用更為重要,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核心因素在于科技創新。”在王治鑒看來,科創板上市公司作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代表,應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的基因而非手段,研發出國際或國內具有原創性、引領性、前沿性或屬于關鍵核心領域、國外擁有但國內沒有的“卡脖子”領域產品并形成商業化應用。
高估值需考量基本面
在科技創新快速迭代的大時代,科技無疑是目前市場中最受歡迎的大類主題。但隨著科技股一路高歌猛進,估值也在不斷上漲,對于目前市場普遍關心的科技股面臨估值較高的問題,王治鑒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需要區別噪音與企業基本價值。”
他向第一財經闡述背后的邏輯,“有些企業估值較高可能是因為市場概念、市場風格及投資者情緒引起的高估值,有些企業估值高反映的是其競爭優勢及未來具有較高的增長,核心在于投資者是否具有較強的估值定價能力。”
因此,王治鑒建議,可以從企業所處行業、行業空間、市場格局、競爭優勢、商業模式、成長性等基本面驅動因素評估企業的當前價值及未來價值。“從長期來看,企業的估值還是與企業的基本面嚴格正相關。”
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在市場化趨勢下,科創板個股價值呈現分化態勢,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大盤行情低迷環境之下,科創板個股波動幅度加大。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今年以來共有59家公司在科創板上市,就上市首日表現來看,上市首日漲幅超50%的有12家,還有27只個股出現破發。
對于注冊制下新股破發原因,王治鑒分析稱,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發行節奏加快且詢價進一步市場化,“詢價新規”取消了新股定價突破“四數孰低值”時需延遲發行的要求,部分新股 “溢價發行”。
“隨著發行定價市場化的縱深推進,未來與境外成熟市場一樣,一定比例的破發將成為常態。”他表示,新股發行最核心還是對于市場化定價的機制保障,詢價環節究竟是否給出了合理定價。
解禁“閘門”將開影響有限
隨著科創板三周年的來臨,原始股解禁“閘門”也即將打開,A股年內最大規模解禁周也隨之來襲。事實上,過去3年,科創板已經出現過兩次解禁高峰,分別為2020年7月和2021年7月,但未涉及大股東所持股份解禁。那么,這次會否影響科創板的投資,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對于這一問題,王治鑒頗有思考,他表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減持的相關限制及信息披露要求較多,結合減持回報的性價比及大股東減持限制來看,預計實際減持沖擊相對可控。
“參考創業板過去經驗,解禁對于股價反而有提振作用,上市公司有動力做好業績推升股價,解禁后相關個股股價呈現較為明顯的上漲。”他分析稱,通過統計創業板開板以來個股的“大非”解禁情況,可以發現創業板個股在“大非”解禁前股價有小幅回落跑輸大盤,但在“大非”解禁后30個自然日明顯跑贏大盤指數。
數據顯示,科創板公司下周(7月18日~7月22日)合計解禁市值達2274.43億元。其中,25家首批科創板企業解禁規模達2109.45億元,解禁市值超過百億元的則有7家。
“短期資本市場的估值可能受流動性、投資者的情緒、大小非解禁等中短期因素影響,但是長期仍與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嚴格相關。”基于這一邏輯,王治鑒認為,科創板后市健康發展,有賴于一批質量較高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同時科創板已上市公司不斷提高競爭優勢并保持持續增長,以及構建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良性科創板市場生態。
券商未來三大提升方向
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券商在不同上市制度下的功能角色也有所不同。隨著注冊制的全面實施,上市數量的增加讓券商面臨更多的保薦承銷業務機會,同時也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那么,券商應該要往哪些方向去努力?
對此,王治鑒認為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提升:一是,從投研和投行的角度,券商需要提高行業研究、估值定價能力,以及“硬科技”企業的篩選、推薦能力,把好“硬科技”質量關,做好科創屬性核查工作;二是,從保薦機構的角度,券商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便于投資人正確評估企業價值;三是,從綜合金融服務的角度,券商在投行、投資、經紀、做市等多方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尤其是針對“硬科技”企業的篩選,他坦言會有兩大標準: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發展是否符合國家戰略和科創板的定位,是否具有發展潛力,能否為投資者持續創造價值;另一方面是企業自身運營是否規范,是否存在合規隱患。
5月13日,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引入做市商機制,由做市商向市場持續地同時報出買賣價,有利于提高市場流動性、平抑市場波動、增加市場活躍度。7月15日,上交所正式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實施細則》。
為此,不少符合“硬指標”的券商正積極籌備拿下首批試點資格。招商證券正是其中之一。在王治鑒看來,券商開展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主要出于兩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公司做市品種,提升公司做市交易能力,提升公司在頭部券商中的市場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務公司客戶,通過與投行項目承攬、戰略跟投、研究定價、場外期權創設等多個業務聯動,延展客戶服務鏈條,有助于推動投行、投資、財富、研究等業務條線的發展,促進業務協同與綜合服務能力的提升,為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綜合金融服務,增強公司核心競爭力。
談及看好的行業,王治鑒表示,契合國家創新戰略的重點方向,招商證券“研究+投資+投行”三大部門共同賦能企業,重點服務行業方向包括半導體等TMT領域、醫療健康醫藥、計算機、新能源、新材料等等,未來將持續向新興領域拓展。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