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綠色的馬擺出三足騰空姿勢,齜牙咧嘴踏在一只飛燕頭上,飛燕翻著白眼,兩個形象配合在一起,呆萌又沙雕。這個出自甘肅省博物館的文創玩偶,突然就火遍了網絡。
“縫紉機踏沒踏出火星我不知道,客服的鍵盤已經打出霹靂火花了。”負責甘肅省博物館文創設計的團隊“東方密語”在微博上表達著興奮。該團隊負責人是90后設計師崔又心,她在朋友圈感嘆,玩偶需求太大,“就差我自己去踩縫紉機了”。
目前,甘肅省博物館天貓旗艦店的“馬踏飛燕”玩偶已經預售出1萬多只。工廠正加班制作,但日產量只能達到2000多只。盡管預售期長達25天,依然擋不住網友熱情。在博物館的文創商店,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想買一只,但店內只剩下陳列品供人拍照。
(資料圖)
就像冬奧會時冰墩墩“一墩難求”,火出圈的“馬踏飛燕”玩偶也出現“一馬難求”的趨勢。
“馬踏飛燕”玩偶上架是在6月初,因為設計比較前衛,第一批玩偶僅試探性地做了3000個。6月25日那個周末,有網友拍下玩偶造型,發到短視頻平臺,一夜帶火“馬踏飛燕”。
設計視頻博主日站君第一次看到“馬踏飛燕”玩偶的圖片,不敢相信這是出自博物館的官方設計,但仔細對比銅奔馬的正面,他才發現玩偶的設計嚴謹還原了文物,“歪頭的傾斜度、嘴角的張開度,尤其銅馬張嘴露出滿口牙的造型,都是完美復刻”。
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的銅奔馬,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中國的旅游標志之一。2020年,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開始推出“神馬來了”IP,從最早的表情包,到風箏、卡通頭套、冰箱貼、口罩、立體積木玩具,累計已經有30多款銅奔馬文創產品。
“神馬來了”IP并非第一次火出圈。今年年初,“神馬來了”的口罩和3D馬頭面具頭套就率先火了一把。
綠色馬頭面具頭套的設計風格很魔性,再加上“綠馬上頭,健康出游”的slogan與“綠碼”諧音,使得頭套一上市就被熱捧。甘肅省博物館甚至編排了一支綠馬舞,與蘭州中川國際機場聯合來了一場群舞快閃。一群戴著馬頭面具的工作人員跳著舞,向候機乘客分發銅奔馬文創口罩,完成一次博物館的破圈營銷。
在中國文博界,像甘肅省博物館這樣敢于創新和營銷的并不少見。早在2017年,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單霽翔就公布過一個數據,故宮文創產品超過1萬種,2017年的文創產品銷售額就達到15億元。
2017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有25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圍繞館藏進行文創開發,僅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文創產品收入約為35.2億元,開發種類超過4萬種。
這幾年伴隨文博熱的升溫,各地博物館文創產業也開始井噴。如何更有特色地開發明星展品的IP,掀起了一場比拼創意的文創熱潮。
做中國最美的文創
甘肅省博物館背后的“東方密語”,是一個擁有60多人、以90后設計師為主的團隊。
這個致力于打造中國人文美學的團隊,用短短幾年時間,開發出甘肅省博物館超過2000件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破千萬元。
“東方密語”創始人王麗燕是甘肅蘭州人,藝術設計專業出身。她決定投身文創行業時,內地文創產品市場才起步。那時候,大眾對博物館文創的理解很粗淺,通常就是館內展品的縮小仿制,廉價出售,經常無人問津。
大英博物館和中國臺北故宮都是文創產業的先行者。后者每年都會根據年輕人的喜好和潮流設計文創產品,其中一款“朕知道了”紙膠帶,一度爆火,成為旅行必帶紀念品。
“東方密語”創業的第一步并不算順利。要做好一件文創產品,先要對館藏的歷史文化進行歸納、提煉和梳理,才能誕生好的立意和設計,同時還要兼具產品的實用、審美和趣味。設計稿出來之后,從打樣、量產、包裝、質檢到再包裝的過程,又是一套緊密相連的產業鏈流程。
他們設計的第一款文創產品,是以甘肅省博物館元代藍琉璃蓮花盞為創作元素的藍蓮仙子。
藍蓮仙子的造型設計既古典又卡通,材質必須達到玻璃般剔透的質感。團隊從設計到建模制作,前后花了8個多月,制作了十幾個版本都不滿意。最后,他們在海外工廠用水晶結合現代合成材料的方式,先分段做,再拼裝,才生產出滿意的成品。
作品一出爐,“東方密語”成了文創設計界的黑馬。他們以“流云璃彩藍蓮系列”作為第一個IP,接連推出擺件、鑰匙扣、絲巾等50多個品種。每一件文創產品都經歷過千錘百煉的打磨和檢驗,在質檢包裝環節,通常會有30%的成品被淘汰。
“東方密語”有一個文史研究部門,他們做文創產品不僅考慮銷售,更重要的是藝術追求。王麗燕曾說,“文創產品真正的意義,是通過文化創意,架起一座文化溝通的橋梁,在傳播文化的同時,讓游客把文化帶回家,讓文化融入生活。”
“東方密語”與甘肅省博物館的合作屢次在業內引起關注。從2017年的“太初有光彩陶娃系列”,到2020年“太初有光彩陶系列熱水袋”,“東方密語”不斷獲獎,合作的博物館也越來越多——從陜西歷史博物館到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合作越多,累積的經驗就越豐富。
“東方密語”的淘寶店鋪有27萬多粉絲,他們的設計也被網友稱為“中國最美文創”。
目前,甘肅省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已達上千種,涉及上百件文物。以“銅奔馬”為主題的“神馬來了”IP系列產品,囊括生活家居、學習文具、服裝配飾、創意玩具、茶咖飲品等多個品類、上百款產品。
這樣看來,可愛又搞怪的“馬踏飛燕”玩偶一夜火出圈,并非偶然。
文創年輕化,各家有新招
文創產品從附屬于博物館的小賣部,到引領博物館的產業浪潮,不過幾年時間。在25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的文創開發中,創意的腦洞大開,文創產品傳播文化、帶來經濟效益的多重意義也在不斷被驗證。
最近,四川省文物局發布2021年度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去年四川省文創收入突破1億元大關,創歷年新高。其中,三星堆博物館去年入館人數146.8萬人次,增長380.7%,文創銷售超過3000萬元。
在三星堆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中,最紅、最有趣的,是一個川蜀麻將擺件。
四個青銅小人坐一桌搓麻將,有的正襟危坐,有的托腮思索。仔細看四個小人,分別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著名的四個形象:銅大立人、戴發髻圓頂頭像、銅獸首冠人像和銅戴冠縱目面具形象。在淘寶上,川蜀麻將擺件一個月的銷量就有上千件。
這些青銅小人除了打麻將,還會玩蜀繡、功夫茶、變臉,制造出一種反差萌的設計。將文物與四川人喜聞樂見的民俗相結合,讓三星堆博物館又成了話題。目前,三星堆博物館的文創產品超過1000件,從鑰匙扣、擺件、貼紙、筆記本、衣服、杯子、冰激凌到盲盒,都貼近年輕人的審美與潮流生活方式。
在廣東省發布的2021年度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中,廣東省博物館一年新開發文創產品2305款,文創產品收入達3993.39萬元。
廣東省博物館有四件藏品的人氣最高——西周青銅盉、梅瓶、石灣陶鴨和廣寧玉石雞,這些文物是文創創意之源,此外,博物館還把“吃”作為標簽進行文創設計。設計師結合廣東的大排檔飲食文化,開發出“好好味”系列,這個系列中的鼠標墊、襪子、貼紙、背包,都帶著廣東大排檔的煙火氣。
同樣把當地飲食文化注入文創設計的,還有新疆博物館的“地域美食”IP。新疆特產的哈密瓜、阿克蘇蘋果、烤馕等美食都被制作成圓形鼠標墊,這些圓盤一樣的鼠標墊擺滿一桌,逼真得像是一桌新疆待客宴席。
蘇州博物館過去只有一間小賣部,一個人設計,一個人管倉庫。曾有人調侃:當時的文創產品跟設計者見一面,跟制作者見一面,就被放置在倉庫,跟灰塵見面。
2016年,蘇州博物館成立文創部門,逐漸把文創當做獨立部門運營,目前整個團隊有30多人,開發出上千款文創產品,購買群體以女性游客為主。
今年端午,蘇州博物館研發的端午文創粽子禮盒一上線就售罄。設計者以博物館館藏的王時敏《端陽墨花軸》為靈感,在禮盒設計中傳達江南人古雅靈動的端午場景,艾草、大蒜、菖蒲則被設計成萌萌的Q版形象。
熱愛漢服的90后舊漁說,他們這群漢服愛好者,每年都會結伴過傳統節日。在她看來,Z世代對傳統文化有濃郁的興趣,他們愿意在日常生活之外,以穿漢服、逛博物館、消費文創產品的方式去親近傳統。
對文創設計而言,如何把展廳里的古老藏品與當代年輕人的生活與趣味結合起來,搭建起傳統文化與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橋梁,是博物館文創的未來趨勢。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