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近日的一則消息將銀行系電商平臺重新推至市場的聚光燈之下。工商銀行近日發布公告稱,將于6月30日24時停止其電商平臺融e購相關服務,而此時正值“6·18”電商節大促前夕,銀行系電商平臺的提前“退場”稍顯黯然。
作為銀行入局電商領域的主要范例,工商銀行融e購商城服務的停止引來業內的廣泛關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從業者表示,這側面反映了銀行系電商平臺在當下面臨的較大競爭壓力,相比互聯網平臺,銀行在產品豐富度、用戶體驗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同時,受限于體制機制和組織文化,銀行系電商平臺用戶體驗相對一般。
另有消息稱,工行此次業務調整或與監管要求有關,此前監管部門明確要求銀行剝離非銀業務。某國有大行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稱,的確收到過相關通知,且該行自營商城已與銀行剝離,更換了運營主體。
據報道,融e購相關負責人日前針對此事也進行了回應,稱這次調整主要是順應互聯網和金融發展趨勢,對融e購平臺相關業務進行的整合升級。
融e購商城相關服務停止
近日,工商銀行一連發布兩則關于融e購商城的公告,分別涉及融e購個人商城和融e購企業商城。
具體來看,針對個人商城,公告稱,因業務調整,該行將于6月30日24:00停止融e購個人商城相關服務。如用戶需要進行積分兌換、購買貴金屬和公益捐贈,可以登錄工商銀行手機銀行辦理。
針對企業商城,公告稱,將于6月30日24:00停止融e購企業商城公開銷售、商圈銷售、跨境貿易等相關服務,票據經紀、工行集采、司法拍賣等服務功能入口遷移至工商銀行門戶網站首頁。
“就是不再做單獨的商城了,主要就是以積分為主,它(工行)會留一些商家在手機銀行中,做積分兌換。”融e購客服人員回應記者稱,且6月30號之后,進入商城的相關鏈接也不會有了,用戶可在工行手機銀行生活頁面中積分兌換專區進行兌換。
據悉,工行融e購電子商務平臺于2014年1月12日正式營業,運營至今已8年之久。官網介紹稱,融e購平臺匯集了數碼家電、汽車、金融產品、服裝鞋帽、食品飲料、珠寶禮品、交通旅游等十幾大行業,數百個品牌。推出之時,曾和融e行(手機銀行)、融e聯并稱為工商銀行互聯三大平臺。
三大平臺中,融e購電商平臺被寄予厚望。2015年,時任工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侯本旗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建設電商平臺,是工商銀行搶占互聯網金融競爭高地的戰略之舉,也是從產業鏈上把住“信息流、資金流、商品流”的固本之策。
從數據上看,融e購的確也沒令人失望。推出一年有余,用戶量便直線攀升。截至2015 年3 月,“融e購”B2C商城注冊用戶已達1600萬人,累計交易金額突破1000億元,交易量在當時進入領先電商之列。隨后在2016年至2018年,平臺年交易額更是逐年上漲,分別為1.27萬億元、1.03萬億元和1.11萬億元。到了2019年末,“融e購”用戶已達1.46億戶。
然而近兩年,融e購則顯得頗為“低調”,相關數據較少在工行年報中出現。2021年12月29日,工行曾發公告稱,將對融e購個人商城進行功能升級,升級后,將關閉非自營商品或服務的純現金購買模式。
如今,涉及融e購的更多業務將被停止,令業內唏噓,畢竟融e購曾被市場認為是銀行布局電商領域的典型范例。“我覺得還是挺感慨的,工行開通融e購在當年是銀行擁抱移動互聯網轉型的一個標志之一。”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對記者稱。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亦評價稱:“工行宣布電商平臺融e購個人商城服務將于本月底下架,大家不必冷嘲熱諷。盡管銀行系電商之路并不平坦——以一般標準去評價的話,但這樣的試錯過程并非毫無意義,至少驗證了服務模式的多樣性和可能性,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思維、鍛煉了隊伍。”
(資料圖片)
至于為何停止相關業務,有消息稱,或與監管要求有關,此前,監管部門明確要求銀行剝離非銀業務,銀行項下不得成立非金融業務子公司。某國有大行相關人士對記者稱,的確收到過相關通知。這也就意味著,銀行自營商城需與其進行剝離,或停止相關業務,或更換運營主體。
相比監管因素,從業務自身出發,還有觀點將此次調整歸因于銀行在電商領域并不具備展業優勢,因此進行業務調整。
融e購相關負責人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這次調整主要是順應互聯網和金融發展趨勢,對融e購平臺相關業務進行的整合升級,此次整合升級,將進一步聚焦發揮工商銀行經營優勢,提升客戶服務水平。其中,C端業務將轉型為積分商城,與手機銀行融合發展;B/G端聚焦場景合作和金融輸出,持續優化服務功能,助力開放銀行建設。
銀行系電商平臺要有準確定位
除了工行融e購平臺外,記者注意到,此前已有多家銀行系電商平臺更換了運營主體,有的也暫停了相關業務。
比如,農業銀行的“中國農業銀行扶貧商城”(興農商城)在今年1月1日后,由農銀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運營;民生銀行于4月15日發布“關于中國民生銀行民生商城系統下線”的公告,該商城已經于5月31日正式關閉;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平臺運營主體自今年4月25日起變更為建信金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上述一系列調整反映了當前銀行系電商平臺的處境,發展于2012年的它們已迎來了十年的轉折點。
電商平臺是互聯網時代傳統商貿活動的新型載體,自2012年起,建設銀行“善融商務”、交通銀行“交博匯”、工商銀行“融e購”等銀行電商平臺紛紛投入運營,試圖通過自建平臺的方式掌握客戶的交易數據,進而通過交易數據與金融數據的深度分析,更好地掌握客戶的消費偏好。
“前臺賣貨,為商戶提供結算服務,掌握了交易數據后,還可以為其提供配套的流動性支持、融資等,同時還可以提高零售用戶的黏性,看起來的確是一幅很好的愿景。”一位曾參與過電商平臺建設的國有大行相關人士對記者稱,但對于銀行來說,自建平臺面臨較大壓力,當時行內也進行過數次討論,總結下來銀行在這方面并沒有太明顯的優勢。
“遇到的困難主要就是成本和產出不成比例。”前述國有大行相關人士也對第一財經說道,發展電商平臺并不是銀行的強項,具體表現為,客戶往往黏性不高,商品沒優勢,主要是消費自己系統內的積分,對其他客戶的吸引力不強。
整體而言,銀行系電商發展面臨多重難題。王蓬博表示,一方面,隨著行業發展,和真正的電商平臺仍有一定差距,不管是建設思路、用戶運營,還是成本核算、物流建設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這也是其自身服務金融的定位決定的。
另一方面,王蓬博稱,近期很多城商行都在與外部互聯網平臺合作,從各項數據統計來看,如用戶轉化留存等,金融機構可以看到,與其自己經營類似的平臺,不如和外部流量場景進行合作;再者,近期不少銀行APP進行整合,傾向以一個入口承載用戶需求,銀行系電商的部分業務在其他入口也能被消化。“由此,銀行系電商平臺的調整,可以說是一個正常的市場化下選擇的行為,也標志著銀行數字化轉型進入了更務實的階段。”
董希淼認為,銀行發展電商平臺主要面臨兩個挑戰:一來,網購的流量入口已被互聯網公司“瓜分”得差不多了,后發者若想切進來比較困難;二來,銀行自身缺乏互聯網思維,在產品豐富度、用戶體驗等方面與互聯網公司的電商平臺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另外,銀行受限于體制機制和組織文化,較難對電商用戶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其電商平臺用戶體驗相對一般。
業內的共識在于,隨著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推進,電商平臺的定位、作用可能發生轉變。董希淼提及,銀行打造電商平臺并非出于直接盈利目的,主要是服務客戶,更好滿足C端和B端客戶需求;同時,通過積累數據,與銀行自身一些結構化數據形成互補,以洞察客戶行為,進而推動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個別銀行電商平臺停止服務并不意味著銀行未來不再探索這一業務,銀行電商平臺要有一個準確的定位。”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