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齡化,“十四五”規劃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規劃目標,旋即引發社會熱議。
與其他存在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國家相比,我國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齡明顯偏低。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其他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養老金支出壓力的通用做法,我國“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背后,同樣存在著深刻的人口因素原因。
我國的老年人口撫養比快速上漲,使得養老金支出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2019年,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撫養比約為24%,即每100名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供養24名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
我國居民的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如果退休年齡不隨之推遲,會造成勞動力資源的浪費。當前,我國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的年份總和比創立之初多出10年,與此同時,2018年我國健康預期壽命達到68.7歲。維持原狀意味著,許多退休職工在具備充分勞動能力的情況下退休,造成了勞動力資源的浪費。
我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長,降低了勞動力總量的有效供給時長。隨著我國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輕人正在推遲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如果不推遲退休年齡,勞動者文化程度的提高會降低工作年限,減少勞動力總量的供給。
目前,“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細則還未明了,由此產生的爭論中,最大的焦點集中在延遲退休年齡對就業的影響。反對者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會減少本可以騰出的就業崗位,造成年輕人的就業困難。同時,反對者還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會降低企業創新能力,壓縮有能力年輕勞動力的職業上升通道,甚至不利于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
即便如此,我們仍需從長遠的角度視之。首先,延遲退休是緩解養老金壓力的最優選擇。我國處于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為了減輕企業負擔,我國從2016年起將養老保險單位繳費率從20%降至19%后,去年5月后再降至16%。降低企業繳費率會使得養老金統籌賬戶的收入大幅減少,人口老齡化又增加了支出,要達到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就必須調整養老金的支付,延遲退休年齡是權衡之下較為合理的選擇。
其次,為新增勞動力騰退就業崗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對我國未來勞動力的供需測算可知,勞動力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是就業難問題的根源。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度轉型,科技革命助推產業結構升級,這使得勞動力的需求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對中低端勞動力產生較大沖擊。唯有提高失業人員的再就業能力,讓大學教育跟上知識創新的步伐,才能建立推動經濟增長的人力資源格局,也只有保持經濟活力,才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有利有弊,關鍵在于設計更合理的延退方案。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啟動或實施了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為我國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漸進式的延遲退休方案有利于及時評估次生風險,并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也有利于提高民意接納程度,分攤改革成本,降低退休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要注重延遲退休方案的靈活性,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群體、不同地區制定差異化、彈性化的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此外,可利用經濟杠桿設置不同退休年齡的獎懲機制,設定法定退休年齡范圍,對不同年齡段退休的群體按照一定比例扣減或增發養老金,同時兼具靈活性和引導性。發揮延遲退休政策的正面效果更需要落實相關配套政策,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多渠道提高養老金積累,也要加快完善失業人員再就業、退休人員返聘、大學生創業等就業支持體系,提高勞動力有效供給。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