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說一點對溫鐵軍老師的理解,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理解溫老師的思想,起點就是當下的經濟形勢。城市經濟整體不樂觀,工業和服務業產能都過剩,表現為工廠開工不足,商業街客流下滑,城市失業增加……整體上“內卷”加重,資本過剩。
那么,解決失業問題有兩條路。一條是重新“上山下鄉”,城市人變農村人。一條是提高農業產值,擴大農民收入,讓“產業平衡”來擴大“內循環”,解決出口和外循環下滑的問題,通過發展“三農”來消化城市的過剩產能,解決就業問題。這兩條路都需要農業、農村、農民的快速發展。
兩條路都要走,關鍵是“新城市人口”和“新農村人口”的流向調配。一些在城市務工的農村人,即新城市人,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回鄉務農。一些城市人,由于專業技能與農業有關,或者向往田園生活,也可以下鄉成為新農村人。
人口流向需要資源配合。既然需要發展“三農”,城市資本又過剩,那么必然要求資本下鄉。這大概就是溫老師的思路。但是溫老師有一個地方可能有點樂觀了,就是資本下鄉是否真的能帶來社會財富總量的增加?
如果資本下鄉后不是靠剝奪“三農”財富來實現利潤,而是能夠有真正的財富總量的增加,以此獲取利潤,那么資本下鄉就是個皆大歡喜的事情。如果相反,資本下鄉獲取利潤的結果是“三農”財富減少,或者是土地權利丟失,那么這等于是把城市里的資本問題傳染到了鄉村,不但完善內循環的目標無法實現,整個勞動者的生存狀況還更加惡劣了。過去多是工人被資本剝削,內卷中生活艱難,孩子都不生了,現在又要盯上農民,這對經濟發展是更加不利的。
所以,溫老師的主張是對是錯,關鍵看資本下鄉后,財富總量是否真的增加,財富分配是否更加公平。
從我自己的觀察來看,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科技都有進步,但是還沒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意味著,我國要想把工業品出口到國際市場,就要允許國際農產品進入我國市場。而國際農產品在總體上成本比我國低,質量也比我們的好。這樣一來,城市資本如果下鄉,要么不賺錢,要么賺的不多,風險還大。所以,溫老師主張的資本下鄉,在政府要求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是難有希望中的局面的。資本不愿意下鄉,政府也不好強推。再加上城市房地產已經用住房貸款鎖住了許多人未來幾十年的收入,鎖住了他們的就業區域,并且形成了尾大不掉的金融窠臼,這使得經濟發展形成了路徑依賴,調頭愈發不容易實現了。
另外再補充一點,農村物流和農產品營銷行業的資本化是否存在過度問題?供銷社再次成為輿論熱點似乎也說明,“三農”相關領域的財富分配可能有不公平現象。這影響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城市生產生活的成本,雖然有利于農民離鄉離土,進城務工,買房置業,但卻給“內循環”的完善設置了障礙。這是否是一種鼠目寸光的表現?如果將這部分利益分配給營銷兩端的生產者(農民)和消費者(城市居民),是否能讓內循環更順暢,也能讓更多資本下鄉進行“良性”建設?
綜上所述,從溫鐵軍老師的主張里是可以看出時代要求和經濟規律的,但是能否順利實施,獲得良好效果,一是要看科技進步,二是要看政府行為,而不是市場行為。三是要有過渡和變通,即用“縣域經濟”的發展來做振興鄉村的“中介”。這也是對城市產業轉移的“承接”,用資源向中小城市,向鄉鎮的轉移來降低人口密度,降低生產生活成本,為城市工商業降本增效,緩解經濟困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