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一則名為“新聞學不存在了”的帖子在網上熱傳。樓主吐槽目前在新媒體平臺上,“一驚一乍、毫無營養、猜不透就不告訴你型”的標題大行其道,這也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
新聞越來越“水”,標題的“墮落”是典型表現之一。媒體人常講,“看文先看題”“題好一半文”。從報紙雜志到門戶網站再到如今的移動互聯平臺,各種信息浩如煙海,精準、生動的標題,本是人們檢索和獲取信息的鑰匙。然而,有人只見“標題”的引流作用,卻忘了其傳遞信息的基礎功能,或斷章取義,或故弄玄虛,或掛羊頭賣狗肉,竭力迎合獵奇心理,故意“有話不好好說”來吸引點擊。一些專業的新聞大V、大號也深諳此道,拋棄了新聞標題嚴格的規范要求。如此這般,嚴重浪費讀者時間,糊弄讀者感情,有人發出“新聞學去哪了”的感慨,實屬必然。
標題黨橫行,根兒上還是新聞內容匱乏,媒體價值錯位。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信息量是新聞的血肉,如果新聞本身分量足夠,本不需要“裝神弄鬼”。但在流量經濟指揮棒下,“粉絲數”“點擊量”等市場指標牽動著媒體的喜怒哀樂。為爭搶“首發”、追求“爆款”,不少媒體不愿在核實信源、探尋真相、提煉信息上費功夫,沉迷“疑似”“據傳”,慣用“重磅”“剛剛”,只想著一報了之、吸一波流量就行。長此以往,標題自然越來越虛頭巴腦、一驚一乍,甚至一步步滑向新聞失實乃至虛假新聞的邊緣。
網絡的興盛,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但信息過剩的輿論場,浮夸浮躁之風充斥,真正有含金量的內容占比倒在下跌。回顧新聞史,添油加醋的“黃色新聞”風潮,曾是新聞界之痛。日趨激烈的傳媒競爭,不是漠視責任的理由;時刻緊逼的生存壓力,不能成為喪失操守的借口,對廣大媒體尤其是機構媒體來說,必須把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決不能放任“標題黨”為了流量“耍”讀者。
流量經濟所帶來的傳播環境變化固然令人無奈,但“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對讀者來說,不點不看不轉這些劣質新聞,也是在為消除“流量陷阱”出一份力,為凈化輿論生態出一份力。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