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耕單晶三元,前瞻布局鈉電
【資料圖】
貴州振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華新材”或“公司”)于 2004 年由原股東深 圳振華以其所屬分公司新材料廠、新光源廠的固定資產出資設立,成立初期主營業務為鈷酸鋰 正極材料,主要應用于 3C 電池領域。隨后 2009 年、2016 年和 2017 年相繼推出第一、二、三 代一次顆粒大單晶 NCM523 產品,實現動力學性能的突破,使得比容量進一步提高,同時循環 后直流內阻增長得到有效抑制,是全行業較早推出單晶三元產品的公司。2018 年,公司為提高 產品性價比并提升能量密度,陸續開發出一次顆粒大單晶中高鎳低鈷 6 系產品及高鎳低鈷 8 系 產品。
2020 年,公司已實現涵蓋中鎳、中高鎳及高鎳全系列一次顆粒大單晶鎳鈷錳酸鋰三元正 極材料的產業化生產及銷售,也是鈷酸鋰、復合三元等多品種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生產商。2021 年,公司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上市。2022 年,公司發布公告擬通過定增募集資金不超過 60 億 元,主要用于義龍三期年產 10 萬噸正極材料項目,主要生產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并兼容中鎳、 中高鎳三元正極材料、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生產。此外,2022 年公司的 9 系三元正極材料和 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已實現噸級產出并銷售。
公司主營業務覆蓋新能源汽車和消費電子兩大領域。公司產品以三元正極材料為主,鈷酸 鋰和復合三元為輔,此外還前瞻布局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領域。公司在中鎳領域形成以 NCM523 為代表的核心競爭產品;在中高鎳、高鎳領域,開發出以“性價比和能量密度”為核 心訴求的多款一次顆粒大單晶 6 系及 8 系產品,并實現批量生產和銷售;9 系產品也實現噸級 產出并銷售,諸多型號的三元正極材料應用場景覆蓋中低高端新能源汽車以及 3C 產品。在復合三元領域,公司通過將 2009 年研發出的第一代鎳鈷錳復合三元正極材料進行多次技術迭代, 應用電壓由 4.2V 提升至 4.4-4.45V,價格較鈷酸鋰低 15%以上,在保留鈷酸鋰優點的基礎上提 高了產品的安全性能,可部分取代鈷酸鋰用于對能量密度要求較高的消費電子產品中。
此外, 為更好滿足新能源動力電池和儲能行業對正極材料的需求,作為鋰離子電池的補充,公司前瞻 布局層狀氧化物型鈉離子正極材料市場,有望在儲能、中低續航里程電動車、工程車、小動力 等領域得到應用,目前公司已實現噸級產出并銷售。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中國電子,控股股東為振華集團。截至2023年一季度中國電子通過振華集團、中電金投和深科技間接控制公司合計 36.07%股權。振華集團直接持有公司28.31%的股權,成為公司最大股東。
公司擁有兩家全資子公司:義龍新材和貴陽新材。義龍新材主要負責中鎳、中高鎳、高鎳 三元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并同時兼顧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生產。貴陽新材則在此 基礎上增加鈷酸鋰和復合三元等消費、小動力領域電池用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公司參股紅星電子(34%)和南京卡睿(10%)。公司通過參股紅星電子進行廢舊鋰離子 電池及正極材料回收的產業布局,南京卡睿是由公司、寧德時代、蔚來汽車等新能源產業鏈頭 部企業聯合設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聯合創新平臺,旨在設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項目庫,對創新 項目進行培育,為新能源產業鏈企業提供管理、技術咨詢等服務,是公司圍繞產業鏈上下游以 獲取技術、原料或渠道為目的的產業投資。
2、2021-2022年公司業績高增,中高鎳占比持續提升
受市場景氣度影響,公司業績存在較大波動,近兩年增長勢頭強勁,2023 年業績開局不利。 2017-2022 年,公司營業收入從 13.47 億元增長至 139.36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59.57%;公司 扣非歸母凈利潤從 0.38 億元增長至 12.47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 101.01%;公司毛利率在 2020 年觸底反彈,2022 年毛利率達到 13.68%,較 2021 年下降 0.91Pct。從期間費用率來看,2017-2022 年,公司銷售費用率緩慢下降,從 1.37%下降至 0.08%。其他三項費用率(管理、研發和財務 費用率)變動軌跡基本一致,波動上升至 2020 年達到最高位,隨后在 2021 年驟降至與 2018 年同等水平,甚至低于 2017 年水平,2022 年繼續降低至歷史最低位。
2023 年一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僅為 20.06 億元,同比下降 22.21%;公司扣非歸母凈利潤為 0.72 億元,同比下降 78.85%, 毛利率為 9.96%,較 2022 年下降 3.72Pct;期間費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要受市場景氣 度影響,全年業績或將承壓。
內外部因素雙重影響公司業績。2019 年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幅度增大、訂單執行推遲以 及產品銷售價格下降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營收同比下滑 8.53%;受公司新產線投入帶來各 項費用增加的影響,歸母凈利潤相較 2018 年有所下滑。2020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公司生產 停工,部分訂單執行推遲,部分期間費用率驟增,公司尚未達到盈虧平衡點,凈利率為-16.36%, 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高達 1206.13%。2021 年以來,下游需求恢復,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加帶 來三元正極材料需求提升,公司高鎳三元銷量增加,前期推遲訂單恢復執行,公司業績保持高 速增長勢頭。
未來公司業績主要關注下游廠商訂單量、上游原材料價格和產品需求變動。2023 年國家新 能源汽車補貼取消,部分車企紛紛調價,部分地區出臺地方補貼政策,綜合來看會對市場產生 一定負面影響,進而波及公司業績。2022 年以碳酸鋰為代表的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這對 公司的成本和盈利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產品需求方面,目前三元正極行業盛行中鎳高電壓、高 鎳化和低鈷/無鈷化,追求能量密度和性價比,磷酸鐵鋰、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等頗受市場關注, 這對正極材料企業產品豐富度提出了巨大挑戰,因此公司未來業績業績變動主要關注三元正極 材料在能量密度和成本控制方面的競爭力以及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產能釋放節奏。
主營業務以三元正極材料為主,中高鎳產品占比迅速提升。近年來,公司營業收入中將近 99%由鋰電正極材料貢獻,主營業務中三元正極材料占比超 85%,2022 年占比甚至高達 98%, 因此三元正極材料營業收入變動趨勢基本與公司總營業收入保持一致,從 2018 年 25.34 億元增 長至 2022 年 135.33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 52.02%。從細分產品看,5 系、6 系、8 系三元正極材 料從 2021 年開始起量,營收驟增,分別較 2020 年同比增長 272.48%、641.18%、3625.00%。據 我們測算,各細分產品在 2022 年繼續高速增長,分別較 2021 年同比增長約為 106.88%、 1634.44%、143.29%。
從產品結構看,2018-2022 年,5 系占比從 99.96%下降至 46.35%,下降 了 53.61Pct;6 系、8 系占比則分別提升了 16.14%、37.48%,中高鎳化趨勢明顯,符合市場需 求,未來中高鎳產品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司業績隨之繼續增加。此外,公司超高鎳 9 系三 元正極材料于 2021 年開始向部分客戶進行噸級送樣,2022 年實現了十噸級以上出貨。
2022 年,公司各類正極材料毛利率繼 2021 年創新高后開始下降,主要受上游原材料價格 波動以及市場景氣度影響。從毛利率來看,鈷酸鋰和三元正極分別在 2019 年和 2020 年經歷一 輪下降后,2021 年達到近幾年新高,較 2018 年鈷酸鋰上升 15.16Pct,三元正極上升 4.98Pct, 分別達到 24.74%、14.52%。2022 年鈷酸鋰毛利率大幅下降,下降了 11.86Pct,為 12.88%,與 2020 年毛利率基本持平,三元正極材料毛利率也有小幅下降,為 13.23%。復合三元及其他相較 于其他兩種正極材料波動較大,2018-2019 年,毛利率從 13.67%驟降至-10.06%,之后逐步回升, 2021 年已回升至高于 2018 年的毛利率水平,達到 14.45%。
正極材料毛利率變動影響因素:公司定價模式、采購模式上游原材料市場價格變動趨勢及 各期產銷量變動等。公司銷售定價模式為行業通行的“主要原料成本+加工價格”定價模式,會參考上一月主要原材料的市場價格并考慮加工價格來確定銷售價格。從采購端及成本角度,公司 通常會根據生產周期提前采購原材料以滿足生產的時效性、保證供貨速度,及時響應下游客戶 的需求。簽訂銷售訂單與采購原材料的時間差往往會使得銷售價格與采購價格發生偏離,從而 對產品毛利率產生較大影響:若原材料市場價格長期下行,提前采購會導致公司采購價格高于 銷售價格,產品毛利率下降;反之則增加。從銷量角度看,當市場需求旺盛、產品產銷量較高 時,單位產品分攤的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等固定成本下降,毛利率會相應上升;反之則下滑。
二、三元正極材料:下游需求驅動技術向高鎳、單晶迭代1、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大+金屬價格回落驅動技術降本
國內外新能源汽車高增長,帶動動力電池裝車量快速提升。受政策驅動和需求驅動的影響, 國內外汽車銷量和滲透率均保持高速增長的狀態。2022 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 1052.20 萬輛, 同比增長 55.47%,滲透率達到 13.00%。2022 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 688.70 萬輛,同比增長 95.63%,滲透率由 13.40%上漲至 25.64%,增加 12.24Pct。2022 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為 957.70GWh,同比增長 70.30%,其中動力電池出貨量 684.20GWh,同比增長 84.40%。2021-2022 年,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分別為 154.50GWh、294.60GWh,分別同比增長 142.77%、90.70%。 盡管新能源汽車銷量以及動力電池裝車量增速放緩,但燃油車被取代是大勢所趨,市場增量空 間依舊存在,所以下游需求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三元動力電池裝車量持續增加,磷酸鐵鋰電池出貨量占比提升。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動 力電池出貨結構隨之變動。2020 年之后,磷酸鐵鋰電池出貨量開始反超三元動力電池,2022 年三元動力電池出貨量占比 37.47%,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出貨量占比 62.39%,相差 24.92Pct。主 要原因是磷酸鐵鋰電池低成本優勢在補貼退坡中逐步凸顯,隨著技術的提升,磷酸鐵鋰電池在 能量密度等方面也在縮小與三元動力電池的差距,磷酸鐵鋰電池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盡管三 元動力電池出貨量占比下降,但從裝車量來看,仍保持增長態勢。2021-2022 年,三元動力電池 裝車量分別為 74.35GWh、110.40GWh,分別同比增長 91.33%、48.60%。隨著三元動力電池裝 車量增速放緩,其繼續降本和技術升級迎來了市場考驗,更高性能的高鎳化、單晶化產品迎來 市場機遇。
金屬原材料價格繼 2022 年高速增長后開始大幅回落。2022 年動力電池增速放緩,主要系 新冠疫情反復導致出貨量不及預期,上游原材料價格驟增導致成本上升,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 即將到期。2022 年年初,電池級碳酸鋰為 27.80 萬元/噸,2022 年 11 月價格達到最高位,為 56.75 萬元/噸,同比增長 104.14%,隨后價格逐步回落,2023 年初始更是開始大幅下跌,2023年4月25日下跌至 17.65 萬元/噸,為目前最低價格,同時鎳、鈷的價格在 2022 年經歷一波大漲后 逐步回落,造成下游廠商庫存壓力增加,一季度基本維持去庫存的策略,造成短期業績波動承 壓。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不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驅動三元動力電池通過高鎳、高電壓的技術迭代 進一步提高其能量密度優勢,降低單瓦時成本,搶占市場份額。
2、市場格局變動指引技術迭代方向
2.1、國內三元正極市場格局相對分散,未來有望進一步集中
三元正極材料市場集中度 CR5 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為四大主材中最低。2020-2022 年三元 正極材料市場集中度 CR5 分別為 52%、55%、61%,市場競爭格局逐年集中,期間上升了 9Pct。 2020 年振華新材市占率位于行業第八(7%),2022 年三元正極材料市占率前五名分別為容百 科技、天津巴莫、當升科技、長遠鋰科和南通瑞祥,振華新材位列第七,市占率為 7%。與負極 材料、隔膜、電解液的市場集中度相比,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未來,隨著廠商新增產能的投 放,尤其是頭部廠商大規模產能釋放,行業競爭加劇,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2.2、高鎳出貨占比提升,高鎳化趨勢明顯
高鎳 8 系三元材料占比提升,中低鎳三元材料占比下降,高鎳化趨勢明顯。2019-2021 年, 公司高鎳 8 系三元材料出貨占比從 10.8%上升至 36.0%,提升了 25.2Pct,3 系、5 系以及 6 系出 貨占比均在下降。2019 年,中鎳 5 系和中高鎳 6 系出貨總占比與高鎳 8 系的占比差高達 72.6%, 2021 年僅為 24.0%。 在 2022 年中國三元材料出貨結構中,據 GGII 統計,8 系及以上高鎳三元材料占比上升至 第一,占比超 40%。這說明隨著生產工藝的提升以及下游對于電動車續航能力的需求,高能量 密度的高鎳三元材料占比正在快速提升,并已經占據主導地位。此外,海外市場也主要采用高 鎳材料,國內部分企業加大海外供應以及出口增加,也帶動了高鎳材料出貨量增加。
2.3、單晶三元性能更優,市占率持續提升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穩定性好、循環壽命長、耐高溫性能優異。多晶三元正極材料是由許多 納米級小顆粒構成的,在循環過程中,這些顆粒不斷膨脹收縮會導致材料開裂、破碎,進而導 致鋰離子電池循環壽命縮短。同時,由于晶體顆粒之間的連接較為脆弱,在極片冷壓過程中, 易導致顆粒破碎,從而引起電池性能惡化。而單晶三元正極材料是單個分散的顆粒,在壓實和 高溫循環過程中不易發生破碎,從而具備更好的高溫循環穩定性。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可以用于高電壓場景,而多晶三元正極材料不適合。多晶三元正極材料 受其自身結構影響,在高電壓下充放電時易產生晶粒間微裂紋,從而導致晶體結構穩定性變差, 同時,電解液進入微裂紋加劇了電解液在正極材料表面發生副反應,使得多晶三元正極材料在高電壓下的穩定性和循環性變差。而單晶三元正極材料由于其內部結構密實,在高電壓下反復 充放電后,不易產生晶粒間微裂紋,進而可以有效抑制因微裂紋產生的副作用,因此更適合用 于高電壓場景。此外,根據廈鎢新能招股說明書,單晶三元 5 系和 6 系正極材料在高電壓(4.35V 以上)下電池續航可以達到接近多晶三元 8 系正極材料的水平。
單晶三元正極材料 2022H1 滲透率為 40.20%,CR5 高達 83.27%。2017 年國內單晶三元正 極材料產量不足萬噸,2018-2019 年國內單晶三元材料逐漸收到市場認可,產量由 4.9 萬噸上升 至 7.87 萬噸,滲透率由 29.70%快速上升至 40.10%。2022 年上半年,國內單晶三元材料產量達 到 10.61 萬噸,受磷酸鐵鋰電池需求量回升等因素的影響,單晶三元正極材料滲透率上升通道 受阻,滲透率與 2019 年基本持平,為 40.20%。2022 年上半年,單晶三元正極材料廠商前五分 別為:南通瑞祥、長遠鋰科、振華新材、廈鎢新能、容百科技,市占率之和高達 83.27%,市場 集中度高,其中振華新材市占率位列第三,為 19.19%。2022 年,公司大單晶三元材料產量在國 內市場排名第三,對應產量占比為 17%。
三、公司優勢:前瞻布局單晶三元技術,搭配三燒工藝,高鎳產能持續擴張1、前瞻布局大單晶技術,多項核心技術加持
大單晶技術加持多項核心技術,助力公司在行業中始終保持核心競爭力。2009 年,公司在 全行業較早推出第一代一次顆粒大單晶 NCM523 產品,其優異的高溫高電壓循環穩定性及安全 性能引起行業廣泛關注,并于 2014 年較早在新能源汽車上批量應用。隨著公司不斷的研發和技 術迭代升級,分別在 2016 年和 2017 年推出第二代和第三代一次顆粒大單晶 NCM523 產品,實 現動力學穩定性的突破,使材料的比容量及倍率性能進一步提高,同時循環后直流內阻增長得 到有效抑制。
自 2018 年開始,為提高產品性價比并提升能量密度,公司陸續開發出一次顆粒大 單晶中高鎳低鈷 6 系及高鎳低鈷 8 系產品,并已實現批量生產和銷售,滿足下游客戶及市場需 求。同時,在多年的研發過程中,公司積累了多項重要核心技術,包括一次顆粒大單晶鎳鈷錳 三元材料合成技術、大單晶無鈷層狀結構鎳錳二元材料合成技術、高電壓鈷酸鋰材料合成技術、 多晶鎳鈷錳三元正極材料合成技術、尖晶石結構復合改性材料合成技術、正極材料摻雜技術、 正極材料表面改性技術、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合成技術等。
2、具備獨特的三燒工藝,提升產品結構穩定性
三燒工藝兼容性好且無成本劣勢,產品結構更穩定。針對不同產品及客戶需求,公司大單 晶生產工藝分為三次燒結及二次燒結工藝,而同行業可比公司主要采用二次燒結工藝。與二次 燒結相比,三次燒結因增加一道燒結工藝,工藝彈性會更好,對原材料的選擇更加寬泛,9-12um 的常規前驅體和 3-5um 的小顆粒單晶前驅體均可使用。同時生產的三元正極材料產品的晶體結 構會更加完整和穩定,可以改善鎳含量不斷提升對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結構穩定性、安全性和循 環性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成本方面,因可以使用成本相對較低的普通顆粒前驅體具備相對較低 的原材料成本,又因增加一道燒結工藝具備相對較高的加工成本,整體來看三次燒結的整體生 產成本與二次燒結基本相當,不存在成本劣勢。大單晶技術以及三次燒結工藝的雙輪驅動有助 于增加中高鎳、高鎳產品結構穩定性,提升安全性、循環次數等性能,適應了行業發展對未來 正極材料產品的技術及工藝需求,增加了公司在未來行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3、產品結構緊跟行業需求,高鎳產能持續擴張
在產品結構方面,公司涵蓋鈷酸鋰、三元正極材料、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等多種類型,實 現下游動力、消費及儲能電池市場的全覆蓋。2022 年,公司超高鎳 9 系三元正極材料實現了十 噸級以上出貨;高鎳 8 系三元正極材料持續穩定放量,實現收入 50.75 億元,同比增長 143.3%; 中高鎳 6 系產品因在高電壓場景下極具性價比優勢,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從 2021 年的 2.31% 提升至 15.85%;中鎳 5 系產品多年來持續穩定輸出,憑借穩定可靠的技術性能得到下游市場廣 泛認可,除了成熟應用在國外高端車型上,同時也批量應用在國內主流車型;同時成功開發出 層狀鈉正極系列產品,目前已實現數十噸級銷售。
截止 2022 年年底,公司具備年產 6.2 萬噸鋰離子電池三元正極材料的生產能力,公司沙文二期部分生產線目前處于設備安裝調試階段,現有產能同時可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切換為鈉 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產能。未來新增產能主要來自公司義龍三期、沙文一期技改、沙文二期擴產 項目,共計約 12 萬噸。
四、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行業處于產業化初期,公司打造前瞻布局優勢1、鈉離子電池憑借自身優勢贏得發展機遇
1.1、資源易得,成本優勢突出
金屬原材料鈉和鋁相對廉價易得,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鈉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為 2.75%, 遠大于鋰元素(0.01%),且鈉元素分布廣泛,除固態礦物外亦可以海水中存在,獲取渠道更為 廣泛,鋰礦資源分布不均以及鋰價高漲始終牽制鋰離子電池的發展。從集流體看,由于鋁和鈉 在低電位不會發生合金化反應,鈉離子電池正負極的集流體都可使用廉價的鋁箔,而鋰離子電 池的負極集流體為更貴的銅箔。綜合來看,相較于鋰離子電池(磷酸鐵鋰/石墨體系),鈉離子 電池材料(NaCuFeMnO/軟碳體系)成本可降低 30%-40%。
1.2、其他優勢
可兼容鋰電設備。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和電池結構相似,因此與鋰離子電 池的生產設備大多可以兼容。倍率性能優異。鈉離子的斯托克斯直徑比鋰離子的小,相同濃度的電解液具有比鋰鹽電解 液更高的離子電導率,進而提高鈉離子電池的倍率性能。 高低溫性能優異。根據目前初步的高低溫測試結果,鈉離子電池高低溫性能更優異,在-40 ℃低溫下可以放出 70%以上容量,在-20℃低溫下可以放出 88%容量,高溫 80℃可以循環充放 使用,這將在儲能系統層面降低空調系統的功率配額,也可以降低溫度控制系統的在線時間, 進而降低儲能系統的一次投入成本和運行成本。
安全性能優異。在過充、過放、短路、針刺、擠壓等測試中不起火、不爆炸。鈉離子電池 的內阻相比鋰離子電池要稍微高一點,致使在短路等安全性試驗中瞬間發熱量少、溫升較低, 這也是安其全性能好的原因之一。
2、企業布局初期,規模生產仍處起步階段
目前布局鈉離子電池相關產業的主要有傳統的鋰電池廠商(寧德時代、鵬輝能源等)、專 門的鈉離子電池企業(中科海鈉、鈉創新能源等)以及鋰電產業鏈上的正極、負極、電解液等企業(容百科技、當升科技、廈鎢新能、長遠鋰科、振華新材等)。這些企業有些依托與科研 機構和高校的合作進行研發,有些依托鋰電產業鏈的優勢地位,提前布局鈉電相關技術和產能。 從各公司的布局可以看出,目前鈉離子電池的發展仍處于起步狀態,所用材料和技術尚未完全 成熟,預計未來兩年可初步放量。未來鈉離子電池的關鍵在于規模化生產以及技術路徑的選擇。
3、公司布局層狀氧化物路線,技術儲備豐富
層狀氧化物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實現十噸級產出并銷售。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目前主流的 技術路線有三種,普魯士系列(藍/白類)、磷酸鹽(聚陰離子)系列和層狀氧化物類,公司選 擇層狀氧化物路線進行研發和產業化。公司在 2022 年推出第一代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后幾個月 內將其升級為第二代產品,并向客戶送樣,第二代產品相較第一代,在克容量、首效、堿度控 制上均有改善提升。2022 年,公司已實現數十噸級的銷售,充分保障公司在鈉離子電池正極材 料市場的領先優勢。
技術儲備豐富,產品性能優異。公司在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領域也已形成相關技術儲備, 掌握了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合成技術等一系列重要核心技術研發,包括多元素協同摻雜、晶體 結構調控、低 pH 值、低游離鈉控制以及形貌尺寸以及顆粒粒徑調控。多項核心技術的加持使 得公司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具有高壓實密度、高容量、低 pH 值和低游離鈉的特性。其中,高 壓實密度、高容量有助于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低 pH 值、低游離鈉能夠有效提高材料的空氣 穩定性和電池漿料的穩定性,進而提升電池整體的穩定性及一致性,改善電池產氣鼓脹的缺陷。
大單晶技術加持,為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產業化保駕護航。公司運用大單晶技術體系生產 的單晶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材料結構完整,加工性能良好,在循環過程中不會出現顆粒碎裂 的情況,有效減少因顆粒碎裂而產生新的界面的情況。大單晶技術體系應用到鈉離子電池中, 有利于穩定材料的晶體結構,改善鈉離子電池的高溫高電壓循環性能,特別是高溫穩定性。因此,大單晶技術體系的積累及應用是公司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發進程較快及產品性能得到客 戶認可的重要保障。
4、鈉電市場空間廣,助力公司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鈉離子半徑及原子質量大于鋰離子,導致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和循環次數不及鋰離子電池, 因此鈉離子電池可應用于電動兩輪車、A00 級電動車及對循環次數要求不高的儲能領域。隨著 應用市場對低成本電池需求的進一步擴大,以及鈉離子電池產業鏈配套逐漸完善,預計公司鈉 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業務將獲得快速發展。結合公司整體經營和發展戰略,公司正極材料業務的 產品結構有望進一步得到改善,將持續帶動公司整體經營業績的增長。 應用場景一:電動兩輪車。在鋰價高漲,未來變化態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低成本的鈉離子 電池有望侵占部分鋰電池的市場份額,成為電動兩輪車領域的新星。2021 年我國電動兩輪車產 量約為 5443 萬輛,同比增長約 12.60%。為測算到 2025 年鈉離子電池在電動兩輪車領域的市場 空間,我們假設:
電動兩輪車產量在 2023-2025 年保持 10%的增長速度; 2023-2025 年鈉離子電池市場滲透率分別為 1%、5%、15%; 每輛電動兩輪車單車帶電量為 0.72kwh。 經測算,我們預測到 2025 年我國電動兩輪車的電池需求量將達到 56.58GWh,其中鈉離子 電池需求量將達到 8.49Gwh。
應用場景二:A00 級電動車。傳統的低速車由于缺乏統一標準,質量參差不齊,極易出現 事故,2017 年國家開始實行相關監管措施,對業內不符合標準企業進行淘汰出清。2021 年工信 部對于這一品類的相關技術指標提出具體要求,推動行業正規化發展。在此背景下,A00 級電 車憑借自身優勢逐步取代傳統低速車成為消費者的首選,A00 級電車使用場景與傳統低速車類 似,有相關的行業政策標準,且續航里程和最大時速等表現均優于過去常見的低速電車。另外, A00 級電車售價相對低廉,主打低成本市場,在未來能很大程度上替代傳統低速電車,成為鈉 離子電池又一市場發力方向。2022 年我國電動汽車銷量 397 萬輛,同比增長 35.96%,其中 A00 級電車銷量為 101 萬輛,在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為 25%,因此我們假設:
2023-2025 年,電動汽車銷量增長率分別為 30%、25%、20%; 2023-2025 年,A00 級電動車滲透率為 28%;每輛 A00 級電動車單車帶電量為 21.67kwh; 2023-2025 年鈉離子電池在 A00 級電動車領域的滲透率分別為 1%、3%、5%。 經測算,到 2025 年我國電動車銷量為 774 萬輛,A00 級電動車的電池需求量約為 46.97GWh,鈉離子電池需求量為 2.35GWh。
應用場景三:儲能。根據 CNESA 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截止到 2022 年底,中國 已投運的電力儲能項目中抽水蓄能占比最大,為 77.61%;新型儲能繼續保持高增長,累計裝機 規模首次突破 10GW,超過 2021 年同期的 2 倍,達到 12.7GW。新型儲能中以鋰離子電池儲能 為主,占比 94.5%,其次分別為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以及鉛酸電池儲能。另外,鈉離 子電池儲能技術也已進入工程化示范階段,例如,2022 年 10 月,國內最大規模(30MW/60MWh) 鈉離子電池項目落地安徽阜陽。
未來隨著鈉離子電池的技術逐步成熟,鈉電有望憑借性價比優 勢有望在儲能市場贏得一席之地。我們假設: 2023-2025 年,儲能電池出貨量增長率分別為 100%、60%、50%; 2023-2025 年,鈉離子電池滲透率分別為 1%、5%、5%。 經測算,到 2025 年我國儲能電池出貨量約為 624GWh,對應鈉離子電池需求量為 31.20GWh。 綜合以上測算,到 2025 年,國內市場鈉離子電池應用于電動兩輪車、A00 級電動車及儲 能領域的總需求量預計約 42GWh。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