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文鴻飛
時隔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終于扭轉了產品規模縮水之勢。廣發證券劉郁團隊5月28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26日,銀行理財存續規模達26.6萬億元,較4月30日增長4000億元。規模擴大的同時,收益率也在回升。據招商證券統計,多款理財產品5月以來收益率表現亮眼,普遍超過4.5%。記者采訪發現,理財產品規模和收益的雙雙回升,也讓不少市民開始把打算存銀行或者買基金的錢買理財產品了。
(相關資料圖)
統計數據:
規模和收益率齊回升,有產品提前結束募集
2022年銀行理財市場歷經“贖回潮”和“破凈潮”的嚴峻考驗,管理規模下降明顯。而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今年4月份,全市場存續規模總計達到25.4萬億元,較3月份增加1.24萬億元,這也是繼去年11月份以來,銀行理財規模首次止跌回升。規模擴大的同時,收益率也在回升。據安信證券測算,4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整體平均年化收益率升至5.3%,破凈率大幅回落至4.7%,而去年12月份破凈率高達29.2%。據劉郁團隊統計,截至5月26日,銀行理財公司整體破凈率降為3.6%。
從整體破凈率上看,天風證券研報顯示,理財產品單位破凈率從2022年12月份峰值的29.2%持續下滑至2023年5月12日的4.7%。另據招商證券統計,5月份上半月,定開純固收與定開固收+理財產品的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別為4.96%和4.87%,處于較高水平。多款理財產品5月以來收益率表現亮眼,普遍超過4.5%,有的國有大行理財產品近期年化收益率超過7%。
規模和收益的雙雙回升,讓銀行理財又大受青睞,甚至這種受歡迎程度已延伸到了發行端,以至于近期部分理財產品提高了發行規模上限,也有理財產品提前結束募集。招銀理財5月10日發布公告稱,調整招睿和鼎高評級30天持有期1號理財計劃的發行規模上限,由原先的700億元上調到800億元;民生理財5月11日宣布,華竹優選13個月封閉京津冀主題1號提前結束募集,累計銷量達到33億元。
投資調查:
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熱銷,期限以短期為主
目前,存款利率已經進入2時代,基金行情震蕩波動下跌,隨著債市的好轉,理財收益的逐漸回正,買理財產品進行投資又成了不少人的選擇。
市民趙阿姨近期就一下子買了10萬元的理財產品。而這筆錢則來自她剛剛到期的另一款理財產品,原本她是打算產品到期贖回后存銀行賺利息的,之所以又買了理財產品,是因為這款產品到期后的收益可能還不錯。“因為市場波動,去年這款理財產品也曾虧損過,但年后隨著市場的好轉,虧損逐漸收窄,到期后的收益竟和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差不多,這說明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抗跌的。”趙阿姨告訴記者。據介紹,趙阿姨此次購買的是招商銀行36周年慶新推產品招睿穩泰。“這款產品是三年期,業績比較基準3.8%至4.3%。理財經理說這款產品因為采取了混合估值法,屬于中低風險理財產品,收益相對穩定,三年期又正好和之前買的一年、二年、半年的短期產品混搭。”趙阿姨介紹道。
無獨有偶,5月25日,市民方女士用2萬元閑錢在青島銀行購買了一款398天的碳中和主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4.0%多一點。雖然有些三年期的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已經達到了4.0%以上,但還是覺得期限有些長,三年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方女士告訴記者。至于選擇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投資的原因,她直言是因為近來她持有的基金跌慘了,2萬元又不夠買大額存單的,存銀行利息又太低。
5月29日,記者咨詢了平安銀行、青島銀行、招商銀行和濰坊銀行等多位理財經理后,得知最近理財市場確實有些回暖。“理財產品最近的收益表現確實還不錯,來銀行詢問的市民也確實有所增加。”招商銀行一理財經理告訴記者。至于什么樣的產品比較熱銷,平安銀行一理財經理表示,熱銷的都是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期限方面以短期為主,3個月或者1年左右的比較多。上述理財經理還表示,普通投資者也很熱衷于購買存款產品和銀保渠道的一些產品,比如增額終身壽險和年金險等。相關數據則顯示,4月份理財產品的規模增量主要來自于現金管理型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也做出了較大貢獻。
未來走向:
理財市場規模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理財產品規模、收益率回升的原因有哪些?下半年的理財市場表現如何?招商銀行一理財經理告訴記者,近期理財市場回暖與債券市場回暖有很大關系。同時,銀行下調定期存款利率也激發了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從而使住戶存款重新流回理財市場,使理財產品的銷售情況逐步好轉。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示,存款與理財存在“蹺蹺板”效應,一方面,前期階段性避險的部分資金,有望適度回流理財;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居民超額儲蓄仍高,2023年1至4月新增居民存款8.7萬億元,同比多增近1.6萬億元,存款存在外溢可替代投資品的可能,理財規模有望延續溫和擴張態勢。
至于未來走向問題,在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理財產品收益對于投資者的吸引力還在持續提升,理財市場規模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但要提醒投資者的是,買理財產品要結合自身經濟狀況、風險承受能力、流動性偏好等因素綜合考慮。銀行理財凈值化時代,理財產品并非保本保息,凈值也會出現波動,尤其是近期這一波債券浮盈的短時釋放,使得一些理財產品近期年化收益率會被推高,但超高的收益并不可持續,后續肯定會回落。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