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豪德數控機械有限公司(下稱“豪德數控”)的廠房內,無人開料線正在調試,下個月就將展示給每一位來訪客戶。“無人開料線由32臺自動化機器連線組合而成,中間的過程基本可以實現‘無人生產’。”豪德數控總經理劉敬盛說。豪德數控成立于2014年,專注全系列家具機械裝備研發,成功研發具備國內首創工業技術的智能激光封邊機,并于2022年8月獲批國家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近年來,廣東一大批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從“鋪天蓋地”走向“頂天立地”,它們或是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是高端制造產業鏈中的“配套專家”,夯實了廣東制造業當家的底氣與基礎,成為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強大的“腰部力量”。
(資料圖片)
如同一座金字塔,塔基的厚度與寬度,決定了塔尖的高度和整座金字塔的強度。中小企業發展越好,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就越牢固。目前,廣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867家,位居全國第二,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預計超過5000家。“十四五”期間,廣東全省將推動培育1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未來,如何讓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讓制造業的腰部力量更加堅挺,是廣東堅持制造業當家、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持續關注的重要課題。
搶抓智能制造風口破解“卡脖子”技術
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廣東很有緊迫感。
相關調研報告顯示,我省的8條重點產業鏈均未能夠實現安全自主可控,產業鏈關鍵環節及高端產品對外依賴度普遍較高,高端芯片、精密軸承、工業軟件等仍依賴進口,控制軟件、關鍵材料、高精度元器件等仍無法國產替代。與此同時,我省制造業腰部企業整體實力尚不夠強,廣東入圍中國制造業500強的企業數量不到浙江的六成,也落后于山東、江蘇等省。制造業單項冠軍數量(132家)僅為全國第四,排在浙江(189家)、山東(186家)、江蘇(171家)之后。
專家認為,存在“卡脖子”和缺乏“殺手锏”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制造業創新能力還不夠強。與此同時,薄弱和短板,困難與挑戰,也意味著廣闊機遇。企業如果能夠抓住市場發展機遇,找準產業趨勢與薄弱環節重點突破,就能一躍躋身“專精特新”小巨人行列。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廣東多家專精特新及中小創新企業表示,未來10年正是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黃金期,搶抓科技創新與智能制造風口,企業大有可為。如在深圳大族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大族機器人”)總經理王光能看來,未來高端制造業仍需大量專業化的產業工人來支撐,人機協作需求將迎來爆發。
憑借在協作機器人領域的核心技術優勢,大族機器人于2022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相比于傳統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憑借安全、易用、成本低、靈活度高等諸多優勢,讓不同規模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能輕松實現智能自動化,加速智能制造的普及和落地。”王光能介紹,該公司目前正在研發第二代協作機器人,希望將操作程序直接以模塊化的形式預置在產品中,從而使操作員不需要編程就可以實現機器人協作生產。
在東莞松山湖,另一家工業機器人明星企業——東莞市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李群自動化”)在2020年獲批國家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2021年獲批國家第一批“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必須有過硬的核心競爭力。”該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石金博介紹,李群自動化堅持自主創新,從機器人的控制系統到本體全部自主研發,其新一代分布式驅控電一體化智能控制器和機器人圖形化開發平臺,前者打破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控制器主要依賴進口的瓶頸,后者主要填補國內機器人柔性智能應用領域的空白,解決工業機器人不好用、調試困難等問題,讓公司一躍躋身國內機器人頭部企業。
科研成果轉化要深度關注市場需求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放眼全省,越來越多“專精特新”企業力爭在核心技術上實現創新引領,同時對接產業鏈,讓科技成果跑出轉化“加速度”,推動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由強變優,企業發展韌性不斷增強,進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與此同時,攻克“卡脖子”難題、鍛造企業“殺手锏”,正是選擇了創新創業的“困難模式”。“專精特新”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憑借長期技術積累,才能在某一領域成長為“小巨人”。由于研發投入資金占用較多、回收周期較長、市場風險較大等,中小企業在研發和創新上往往也存在意愿不強、力度不夠、持續性不好、方向偶出偏差、科研成果轉化不足等問題。
“有關成果轉化的過程,我們感觸良多。”石金博表示,成果轉化最核心的問題在于to?B和to?C是兩回事,想要實現最后的成果轉化,很重要的一點是產品化過程要有清晰的客戶畫像。無論是產品品質還是工藝細節的迭代,都需要更深度地去理解客戶的需求,構建自己的技術壁壘,滿足客戶的自動化需求。
成果轉化需要更深度地去理解客戶的需求,劉敬盛也深以為然。在過去,智能激光封邊機長久以來被國外裝備制造商所掌握。“幾年前我去客戶的家具廠調研。客戶總會問中國的激光切割技術已經這么成熟了,但為什么在我們家具行業還是用不上國產的智能激光封邊機。”劉敬盛回憶,當時他就看到了客戶的痛點,帶領整個研發團隊潛心三年,國產智能激光封邊裝備項目最終研發成功。“以往國外進口的同款產品每年銷量幾十臺,我們兩個月的訂單已經達到20多臺。”劉敬盛說。
誠然,倘若核心技術研發的最終結果停留在技術報告、科研論文、實驗室樣品的階段,沒有轉化成市場產品、技術實力、產業實力,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我國制造業存在科技和產業‘兩張皮’的現象。”中制智庫理事長新望建議,要引導高校優勢學科與創新平臺、科研院所研發力量、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等優質科技資源,為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服務。同時圍繞市場需求,統籌產業創新資源,完善產業研發創新網絡,組織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善引金融“活水”澆灌科創高地
“專精特新”企業要長大變強,少不了金融機構精準施策的扶持幫助。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掌握新興技術的企業不斷涌現,它們之中不乏“明星企業”。但在做大做強之前,企業需要經歷漫長的技術研發、應用驗證、市場化的道路,資金缺口巨大,迫切地需要融資支持。
“我們為北斗導航系統生產的‘北斗芯’,應用于眾多國家基礎命脈行業,是不可或缺的‘工業糧食’。”泰斗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從事北斗衛星導航芯片設計、研發及應用,副總經理李勇介紹,芯片行業研發投入大、資金流轉周期長,企業對資金的渴求非常迫切。直到2019年,從建設銀行獲得了一筆3000萬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才一解泰斗微電子的資金之渴。
2022年,廣東紐恩泰新能源公司成功升級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此過程中,同樣是以廣東建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支持為企業經營規模躍升突破創造了條件。據介紹,廣東建行在“十四五”期間,將面向廣東省范圍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給予專項綜合融資支持,額度不少于2000億元,并從授信額度、利率、期限、放款速度、團隊服務等方面實施差別化信貸支持。
隨著金融機構對于科技型制造業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環境正在不斷改善。根據《2023年廣東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廣東將力爭2023年全省新增社會融資規模4萬億元,著力引導金融資源加大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其中,為制造業、科技創新提供融資1萬億元以上。
廣東省工信廳同樣表示,2023年將力爭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增融資600億元、中小企業融資超1500億元。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只有善引‘金融活水’澆灌科創高地,才能使得企業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攻關再到成果轉化都能得到強大支撐。”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所長劉祥說。
南方日報記者?李赫 許寧寧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