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可能“得罪人”。
但沒辦法。
(資料圖片)
Sir必須得說,只能盡量克制語氣。
畢竟入行這么多年,還是第一次見此“盛況”。
整件事魔幻得像一則段子。
不是怕你不笑。
是怕你不信:
《關于從零點場出來后,我在朋友圈又看完了一整部“灌籃高手”(含彩蛋+片尾字幕)這件事》
Sir承認這標題有些夸張了。
但只要將“朋友圈”擴大到各大常見社交平臺,包括不限于:微信/微博/知乎/快手/抖音等。
然后隨手一搜。
你就能獲取到大量畫質低清,濾鏡隨機,以及缺邊少角的“精美劇照”。
片頭貫穿片尾。
這里有高人氣的名場面集錦:
△ 避免劇透,Sir就不放太多圖了
也有獨特的小眾癖好:
有愛到情難自已的:
也有嘴上罵罵咧咧手指卻很誠實的:
你以為就這些了?
哦不,接下來才是“重頭戲”。
因為你能搜到的不只是靜態圖片,甚至還有 大量完整的視頻片段。
比如將高燃片段拼接成小視頻。
一夜喜提千贊。
又或是原地轉行戰地記者,把比賽內容全部記錄下來。
大概是想回家研習戰術。
還有些更奇葩的Sir百思不得解:
錄彩蛋的(只有一秒啊喂)。
想錄彩蛋不到只能錄片尾字幕的(……)。
笑歸笑。
以上所有行為,均構成“盜攝”,涉嫌違法。
02
一句話就能說完的事,Sir本來是不想第N次專門寫文章。
畢竟盜攝、屏攝的現象時有發生。
這次不一樣。
也是Sir感到震驚的地方:
范圍在擴大。
屏攝不再是以前那種一兩個人的零星分享,而是逐漸發展成一種集體無意識,一次以行業市場、片方利益、影迷利益為代價的社交狂歡。
程度在加深。
從一兩張照片作為“打卡”,到如今長圖、九宮格、live動圖,甚至幾分鐘的視頻。
面對這趨勢,Sir看到有不少影視博主,或者只是影迷在平臺上呼吁停止此行為。
換來了什么?
一輪一輪更兇猛的“反駁”:
“花錢買票了,你管我?”
“我這是在幫電影宣傳,有意見?”
“不就幾張照片,又上綱上線?”
嗯。
Sir就一條一條說清楚,為什么這是值得“上綱上線”的事。
03
法律法規方面Sir不是專家。
這里就借央視節目《每日影評》的一期專題,來解疑。
節目請來了專業律師,對一些常見的誤區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最常見的。
只拍彩蛋不拍正片行不行?只拍照片不拍視頻呢?拍了只發朋友圈,或者干脆不發呢?
律師說:
以上均屬于侵權
龍標亮起,觀眾就不可以再拿出手機拍攝
還有,關于權益——買了票不等于可以拍。
我們是購買了一個
單人的觀影的體驗的服務
而不是說我們買了電影票
我們就可以
去拍電影的內容
并且去做一個傳播
關于“宣傳”:
如果若干個網友每人拍一幀不同的影片照片發在網上,如果流傳得足夠多,就可能構成對于該片內容的泄露。
也正是因為屏攝行為對片方危害太大。
我們才能看到在春節檔這樣兵家必爭的檔期里,所有電影難得一見地聯手,呼吁抵制屏攝。
所謂宣傳影片,從來都是一廂情愿。
最后正如律師強調的: 不能拍攝是底線。
當然。
規定是規定,具體落地總會有偏差,今天在朋友圈發幾張屏攝大概率不會被告,即使發幾分鐘視頻,也頂多被平臺以侵權為由刪除。
但在國外許多地方,跨過這條“線”就是真正的禁區。
臺灣地區,電影院進行拍照、錄音或錄影,最高可處5年有期徒刑;香港地區則最高可罰款港幣5萬元及監禁3個月。
美國超過41個州有禁止在影院內屏攝的法律規定,違法者最高會被判處3年監禁。
2013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曾發布過一個《防范電影侵權實踐指南》(Best Practices to Prevent Film Theft)。里面特別為影院員工給出了處理屏攝者的建議: 只要有人面對銀幕打開了照相模式,就可以直接通知警察。
此次《灌籃高手》制片國日本,對待屏攝更嚴格。
“在電影院內拍攝電影或錄音是犯罪行為。依照法律,可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或1000萬日元以下罰金。”
除了立法,日本院線在宣傳上也下足功夫。
2007年8月30日發布《電影防盜攝法》的前兩個月,日本院線就在電影開始前多放了一條動畫公益廣告。
動畫內容是一個在電影院中進行屏攝行為的“映畫泥棒”(電影小偷)被警察抓捕的故事。
這個廣告到目前為止已經投放了16年,迭代了5個版本。
△ 2020年的最新版
而如此深入人心的宣傳,也潛移默化地成為了日本影視文化的一部分,不少日本影視劇都拿這個電影小偷當梗。
△ 《銀魂完結篇:永遠的萬事屋》
同時,我國相關法規也在逐步完善中。
2017年,我國頒布了《電影產業促進法》,里面針對拍照、錄音、錄像等盜版行為進行了規范:未經權利人許可,任何人不得對正在放映中的電影進行錄音錄像。發現錄音錄像者,電影院工作人員有權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刪除;對拒不聽從的,有權要求其離場。
△ 在“觀影須知”中,提示“影廳內禁止攝影、錄音及錄影”
2019年,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也發布過一組倡導文明觀影的宣傳片。
屏攝便是其中突出的一項,網友直呼“建議貼片播放”。
#呼吁不要屏攝#的工作,也是國內許多從業者的日常工作,它事關每一個創作者的心血,每一個影視從業者的利益。
△ 每一本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手冊上,都會有一頁專門提醒觀眾禁止屏攝
綱與線,基本劃清楚了。
些許諷刺的是,以目前我國情況,具體屏攝行為依然很難真正得到懲罰。
所以我們仍需要高聲抵制。
除了影迷、媒體,還有行業、相關部門,因為這不僅是一件必須做的事。
也是一件急迫的事。
04
說完法律法規,Sir站在觀眾角度,始終想不明白一個問題:
不屏攝,這么難嗎?
回看這次的屏攝內容,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那些有紀念性,我們頗為熟悉的名場面。
但Sir隨手一翻。
這些畫面,不就是官方放出的物料嗎?
這些劇照,打開豆瓣不就能自行下載?
還高清無水印:
有人說,我拍的豆瓣上就沒有啊!
可是,如果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鏡頭,物料中也一定可以找到可供替代、甚至更好的圖片,為什么非要屏攝呢?
而且Sir觀察到此次片方也懂,基本在各大影院都有設置專門的“打卡區”。
區域里不僅有巨大海報墻,還附送許多周邊供觀眾留念。
如此沉浸的影迷體驗,難道不比屏攝更珍貴?
說到這,Sir又想起這幾年無數荒唐的景象。
網友被電影里一個小男孩的笑感動了,齊齊分享。
誰知一查。
這就是電影的官方海報啊。
過幾天。
又被杰克和露絲的世紀一抱整破防了,走出影院并帶走一張歪歪扭扭的“紀念品”。
朋友圈一看,這……這要你拍嗎?
更無法理解的:
一邊道歉一邊拍。
是時候總結兩個問題:
屏攝拍到了什么?
屏攝,會讓你錯過什么?
第一個問題,上面這些例子大概都講清楚了。
黑暗的影院,沒有專業設備,膽小的還要避開旁邊人目光,拍出來的內容并沒有多值得紀念。
第二個問題更重要:
是的。
屏攝虧的其實是你自己。
電影是時間的藝術。
越是想留住此刻,便越是容易錯過。
就拿這次《灌籃高手》來說。
那些畫風微小的變化:最后一分鐘快攻,可以看見漫畫版的凌厲線條,不再是圓潤的CG動畫;傳說中被砍掉的包子臉,也曾在宮城的回憶里短暫出現……
以上,可能只在電影里閃過半秒。
以及只有骨灰級粉絲能會心一笑的暗號:場邊角落里出現的,來觀戰的海南隊球員;場邊默默站著一位厚嘴唇的魚柱……
不投入根本看不見。
不止畫面。
還有聲音——Sir在比賽中場休息時看見有工作人員擦地的畫面,回來之后就發現鞋子與木地板摩擦的聲音也更清脆了。
而為了雕琢出這些光影,幕后又有多少創作者懷著和觀眾一樣的熱血,在致敬著他們自己的青春。
這就是電影。
這就是大銀幕。
然而。
每一次多余的分神,都是在消耗你的沉浸度。
每一次拿出手機,都將你的“青春”稀釋一點。
05
說這么多,Sir也有點說膩了。
最后給出一些實際建議吧。
——如果你身邊的朋友還想屏攝怎么辦?
不必翻臉,可以把這篇文章發給TA。
Sir給你們總結了一些更具有創意,也更好玩的紀念方式。
比如自己“演”:
△ 《杭州日報》
自己拍:
△ @日本通微博
或者,自己動手做:
好吧。
最后的最后。
Sir說得夠多了,還是讓創作者自己說吧。
為什么這次《灌籃高手》電影版英文名前面有“The first”兩個字?是有續集嗎?
井上雄彥這么回答:
“如果大家可以體驗到我知道《灌籃高手》,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灌籃高手》的感覺,我就會很開心了。”
他想說:
青春,若如初見。
我們電影院見。
別在朋友圈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哆啦K夢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