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結構性存款熱度不減,怎樣根據收益規則購買?
【資料圖】
近日,大額存單“一單難求”,不少投資者將目光和資金瞄準了結構性存款。作為“閑錢”理財方式之一,結構性存款依然較熱。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在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類型中,結構性存款占比超過六成。那么,結構性存款的預期最高收益率有差別嗎?怎樣選擇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咨詢量加大
“除大額存單外,結構性存款已經是當下不錯的選擇,收益率雖然不能完全達到預期,但期限較短,安全性相對較高,且收益率略高于普通存款。”近日,正忙于辦理結構性存款的紀女士告訴記者。浦發銀行一家支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近期結構性存款的咨詢量加大,預計12月中旬會上新產品。
據悉,結構性存款并非毫無風險的產品,其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結構性存款中有“存款”二字,但它并非標準銀行存款。“結構性存款是銀行的表內資產,事實上在銷售端很多銀行將其劃入理財業務,其構成為‘存款+期權’。”銀行業內人士表示。
預期最高收益率有差別
記者觀察到,不同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差別較大。融360數據顯示,在發行結構性存款的4家國有銀行中,10月份農業銀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7%;建設銀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2.86%,也比較低;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在3%以上。
相關數據顯示,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10月份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89天,較上個月增長8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25%,環比下降2BP;股份制銀行平均期限為177天,較上個月增長11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42%,環比下降2BP;城商行平均期限為120天,較上個月增長5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37%,環比上漲4BP;外資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449天,較上個月增長41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5.84%,環比下降44BP。
“整體來看,今年結構性存款規模變化不大,相較去年末甚至有一定增長。”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方面,經過2020年至2021年的持續大幅壓降之后,結構性存款規模在去年末已經降至較低水平,今年監管層沒有進一步的明確壓降指標;另一方面,部分銀行對結構性存款仍有一定依賴性,在流動性緊張時期、季末考核時期,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可緩解一定攬儲壓力。
看懂產品的收益規則再購買
對于投資者而言,業內人士建議,購買結構性存款需要看懂產品的收益規則。
保守及穩健型投資者適合購買收益相對穩定的掛鉤匯率及黃金的結構性存款,平衡型及進取型投資者則可以考慮購買掛鉤指數、股票、基金的結構性存款,這類產品可能獲取較高的收益率,但也有可能拿到較低的收益率。(整合自金融投資報、封面新聞、每日經濟新聞)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