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財經記者 王貝貝 通訊員 張逸雷 劉晶 田旭剛
東方欲曉,世界第五大港、中國第二大外貿口岸山東港口青島港依然燈火通明,一片忙碌。
這里是名副其實的不夜城。“自從我到黃島海關參加工作,除了特殊情況,晚上就沒熄過燈。白天、黑夜,一直處于繁忙之中。”黃島海關查檢一處機檢審像科副科長邱明明回憶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0年來,她與黃島口岸的同事們,一起見證著海關事業的不斷變革,見證著外貿事業的蓬勃發展。
邱明明(左)和同事交流智能審圖業務
“那時的我們,都是剛入關的小青年,每天仿佛有使不完的勁。”2012年,邱明明到青島港前灣港區從事進出口集裝箱貨物查驗工作。當時,由于港口范圍不斷拓展和腹地經濟持續增長,港口業務日益繁榮,海關查驗工作量也不斷攀升。
“現場查驗科室分成7組分頭派單驗貨,晚上還要有1組加班驗放貨物。”最多的時候,邱明明所在的一組,一天查驗了70多個集裝箱,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飯。企業著急趕船提貨,關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沒問題,再驗五票。”邱明明回憶,那時總想著能盡快幫助企業辦結查驗通關手續,多驗幾票、再晚一點,海關查驗平臺總是熙熙攘攘直到后半夜。“一回到宿舍,倒頭就能睡著。”邱明明說。
海關查驗的目的是為了驗核進出口實際貨物與申報單證信息是否一致,進而嚴密監管,維護口岸正常的進出口貿易秩序。面對業務量持續增長和人力資源短缺的矛盾,自2012年起,黃島海關實施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企業進出口業務辦理更加便捷高效。經過改革,原來柜臺上堆積如山的單證,變成了電腦系統里點點鼠標就可以審核的數據流,既方便了企業,也方便了海關關員。
2015年,邱明明由人工查驗崗位調至機檢審像崗位。所謂的機檢審像,就是用大型X光檢查設備對集裝箱進行掃描檢查,掃描圖像后,通過圖像分析就能判斷進出口貨物是否存在夾藏、偽報等風險。這種非侵入式的查驗模式下,海關關員不用開箱,即可對貨物進行“透視”檢查,大大提高了貨物的通關效率。
而邱明明每天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從一張張X光檢查片子中尋找企業違規違法的蛛絲馬跡,周圍的同事都戲稱她為“邱大夫”。“其實以前的人工查驗也可以叫‘大夫’,不過機器檢查總歸比人工查驗科技含量更高,疊加人工智能等手段,檢查‘無創’,準確性也有保證。”邱明明說。
正是機檢設備的運用,海關走上了科技賦能發展的快速路。經統計,原來單個標準集裝箱人工開箱搬倒貨物查驗的平均時間為38分鐘,而采用X光檢查系統,時間可以降低為5分鐘。邱明明也在這個崗位上和專家團隊以“管得住,通得快”為目標,不斷打磨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術,攻克了牛皮固廢碎料和整張皮圖像甄別、夾藏位置精準標注等一個個技術難題,“診斷”水平越來越高。
2017年5月,青島港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建成投產。這是全球最先進、最高效的全自動化碼頭。自動化碼頭作業效率不斷提升,對海關監管提出了“順勢監管、快速驗放”的現實需求。
當年11月,黃島海關開展智能審圖試點。由此,機檢審圖由人工審像跨越到智能審圖算法時代。
智能審圖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應用,審像業務不僅可以24小時穩定在線,而且時間由5分鐘壓縮至10秒鐘,識別率也不斷提高。通過智能審圖,邱明明和她的同事連續查獲了特大瀕危海馬干走私案、出口木炭走私案等。
智能審圖還不夠。現在,先期機檢和智能審圖的結合已成為海關監管的利器。邱明明和同事結合自動化碼頭監管,在智能審圖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開展“先期機檢、船邊直提”模式改革,實現物流流程再造,進口貨物卸船后順勢經過先期機檢設備進行非侵入式篩查,機檢直放的貨物可以直接從碼頭前沿提離。利用該模式,每箱可壓縮通關時間5小時,節約物流成本600到1000元。
為便利查檢業務辦理,黃島海關還開發上線云港通智慧查驗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將海關、查驗代理、港務調度、企業、車隊等信息整合在一起,實現港務、查驗、物流業務一個平臺辦理,打造出全新的口岸智慧查驗模式。
“十年查驗路,我們仿佛在翻越一座座山丘。”邱明明說,無論是酷暑難熬的人工查驗場地,暴風雪天氣堅持“戶外運動”查驗作業,還是電腦前聚精會神對著圖像深入分析研判的查驗人,都是在為國把關。“變化的是工作場地、工作模式,不變的是我們作為一名基層海關關員強監管、優服務的職責和使命。”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