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姚文嵩
(相關資料圖)
今年上半年,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轉型穩步推進,凈值型產品規模占比達94.15%。銀行理財子公司不斷擴容,截至目前,共有29家銀行理財公司獲批籌建,27家已獲準開業。上半年,“波動”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關鍵詞,特別是今年3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破凈數量達到最多。隨著市場轉暖,目前僅有700余只品種仍處于“破凈”狀態,占比僅3.4%。
凈值波動成常態
產品收益探底回升
“我買的銀行理財終于又盈利了,年初的時候還好,到了三四月份的時候每天跌上千元,我的血壓飆升,真的是睡不著覺。”城陽區的韓先生這樣描述半年來購買銀行理財的經歷,隨著近兩個月理財市場的“回暖”,韓先生購買的銀行理財收益也回到正收益。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跌宕起伏,在經歷“破凈潮”“自購潮”后,理財收益逐步反彈,波動常態化。記者從普益標準了解到,今年3月“破凈”產品數量最多,有3015款凈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剔除外資行產品、QDII產品以及統計期內未披露凈值數據的產品)發生過累計凈值小于1的情況。而同口徑下,截至今年6月27日,在初步統計到的20910款存續的凈值型人民幣產品中,共有704款產品正在經歷累計凈值小于1的情況,占比約3.4%,已降至相對合理區間。從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看,目前“破凈”數量在500只左右,逾2000只“破凈”品種上岸。
德邦證券固收分析師徐亮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破凈”品種大部分凈值在0.98以上,只有少部分凈值小于0.95。同時,由于產品類型屬于封閉型或定開型,其影響更多體現在心理層面,因此整個“破凈”潮的沖擊已告一段落。
銀行理財子公司跑步進場
凈值化轉型成效顯著
隨著理財子公司的不斷擴容,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在資管新規確立的主動化、凈值化的監管指導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保持平穩,凈值化轉型成效顯著。
6月16日,民生銀行披露了其全資子公司民生理財獲監管核準開業的批復;6月24日,工商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全資子公司工銀理財收到銀保監會批復,高盛工銀理財獲準開業。至此,2022年已有五家理財子公司獲準開業。截至目前,共有29家銀行理財公司獲批籌建,27家已獲準開業。與此同時,浙商銀行、北京銀行、西安銀行、貴陽銀行、蘭州銀行等也透露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意愿。
大資管背景下,隨著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和壯大,銀行理財將給財富管理市場帶來更多可能。從銀行業理財登記中心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銀行理財市場數據顯示,一季度,268家機構新發行理財產品7717只,募資規模25.14萬億元。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轉型穩步推進,凈值型產品規模占比達94.15%,較去年同期提高21.12個百分點。另據Wind數據,截至6月30日,城、農商行凈值化理財產品占比分別為95.92%、94.51%,已基本完成產品凈值化改造。
固收類產品仍是主打
應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
盡管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大起大落備受關注,但事實上,在理財公司的產品譜系中,現金和固收系列產品依然占據絕大部分江山,混合和權益類產品占比極小。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理財產品投向債券類、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余額分別為21.33萬億元、2.62萬億元、1.02萬億元,分別占總投資資產的68.39%、8.40%、3.27%。其中,債券類資產占總投資資產的比重同比增加4.13個百分點,較資管新規發布時增加19.43個百分點;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占總投資資產的比重同比分別下降2.49個、1.45個百分點。
信銀理財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短期來看,固收類產品在今后一段時間仍將是主打產品。但隨著客戶逐漸適應波動之后,將對產品收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為客戶提供更多樣化的配置策略和產品選項是大勢所趨。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逐步提高投研能力,加大對權益類資產配置。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