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銀行加大“補血”力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大型銀行通過IPO、配股、可轉債、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等方式已經合計募集資金超5000億元。隨著華夏銀行和無錫銀行定向增發獲批,這一數字或繼續擴大。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業是重資本的行業,一直求“資”若渴。銀行資本補充充分后,其抵御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滿足監管要求的同時,也可以增強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相比此前,目前銀行補充資本的工具和市場參與主體多元化趨勢明顯,銀行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工具。
(資料圖片)
上半年,多家銀行通過首發、可轉債、配股等方式融資“補血”。視覺中國
多種募資手段齊上
上半年,多家銀行通過首發、可轉債、配股等方式融資“補血”。1月17日上午,蘭州銀行登陸深交所主板,成為2022年登陸A股的首只銀行股。蘭州銀行公開發行約5.7億股,發行價格3.57元/股,募集資金約20億元。
1月、2月,青島銀行A股、H股配股發行相繼完成,合計發行13.11億股,募集資金42億元。
可轉債也是銀行募資的選擇。6月8日晚間,長沙銀行發布關于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預案。長沙銀行本次擬發行可轉債總額為不超過人民幣110億元(含本數)。
長沙銀行已經不是第一家今年通過可轉債募資的銀行,同花順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共有3家銀行公布可轉債預案,與去年同期持平。除了長沙銀行之外,廈門銀行、瑞豐銀行均披露了50億元可轉債預案。3家銀行合計將發行可轉債規模達210億元。
與此同時,今年有三家銀行可轉債上市,其中重慶銀行的可轉債規模最大達到了130億元。從發行可轉債的原因來看,多數銀行表示主要是為了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融智投資基金經理胡泊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對轉債轉股意愿強烈,原因是轉債轉股能對核心一級資本進行補充。銀行可轉債后續的轉股率極高。
西澤研究院院長、教授趙建的研報表示,銀行可轉債可以通過打通“貨幣-資本-信用-實體-貨幣”之間的循環,將社會中的資金轉換為銀行的經濟資本,然后轉換為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繼而轉換為投放到實體經濟中的信用,而實體經濟的信用通過貸款創造存款,又創造了廣義貨幣。這個過程,最終實現了從貨幣向信用的轉換,并形成了一種循環——前提是這些實體項目總體上能創造較高的收益率。這個轉換機制,在當前經濟穩增長的政策基調下尤為重要。
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為歷年最高
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是今年銀行融資的重頭戲。上述通過配股募資的青島銀行6月23日公告稱,已收到《青島銀保監局關于青島銀行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的批復》(青銀保監復〔2021〕469號)和《中國人民銀行準予行政許可決定書》(銀許準予決字〔2022〕第108號),同意該行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不超過人民幣64億元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
5月30日,郵儲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于5月30日召開的董事會審議并同意了在取得相關監管機構批準的前提下發行不超過人民幣900億元(含900億元)或等值外幣的減記型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該種債券用于補充銀行的其他一級資本。
據中國債券信息網公布的發行公告統計,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永續債發行規模約1580億元。
二級資本債在融資中同樣發揮重要作用。6月7日,農業銀行公告稱,2022年度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批準,本行擬在境內外市場發行不超過2000億元的減記型合格二級資本工具。
5月27日,建設銀行公告,獲準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不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二級資本債券。
根據興業研究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商業銀行已合計發行3800億元二級資本債,為歷年最高。
胡泊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業是重資本的行業,所以很多銀行都有很強的融資的需求,但相對來說,大部分銀行因為各種原因處于一種破凈的狀態,通過股權的融資難度較大,通過發債融資的可能性較強。因此這兩年銀行發債的案例此起彼伏,后續可能還會有更多的銀行加入發債的行列。
相對來說,這幾種融資方式,可轉債是最方便的方式,且可轉債相對來說票面利率較低,不像資本債可能有明確的還款日期,也不像永續債利息較為持續,可轉債從資金的壓力上來看成本較低,因此是目前銀行最重要的融資方式。
除了上述集中融資模式之外,好久不見的定增也重出江湖,華夏銀行擬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不超過15億股(含本數),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00億元(含本數);無錫銀行擬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不超過3.205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0億元,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后全部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