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左磷右鋰!深度綁定新能源賽道,這類公司火了
左手磷化工,右手鋰電新能源,已逐漸成為磷化工行業標配。
史丹利近日公告宣布投資近45億元進軍磷酸鐵賽道。而在上周,川恒股份就曾宣布與國軒集團合作,與新能源賽道深度捆綁。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包括云天化、興發集團、湖北宜化、川發龍蟒、川金諾等頭部磷化工企業紛紛向新能源轉型布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中已有公司在這一領域嘗到甜頭。川金諾業績預告顯示,其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344%-477%。不過,業內人士認為,能否成為這一賽道上長期玩家,最終要看能否解決原材料問題,否則盈利能力將會受到成本的較大制約。
磷化工企業爭相跨界
史丹利公告披露,該公司將以控股子公司史丹利宜化作為項目實施主體,投資44.7億元在湖北省松滋市建設新能源材料前驅體磷酸鐵及配套項目。史丹利認為,新能源材料與磷化工深入耦合,能夠實現公司磷化工產業鏈的戰略布局,開辟出新的賽道。
其子公司史丹利宜華實際上是史丹利與另一家化肥企業湖北宜化共同出資設立,其中史丹利持股65%,湖北宜化持股35%,該合資公司由史丹利控股。
事實上,史丹利在2021年年報中就曾提到,公司將重點向上游磷產業鏈方向延伸,采取并購、合資合作及自建的方式進入磷化工領域,建立磷化工-磷肥-復合肥產業鏈,并適時參與磷酸鐵新能源領域。
磷化工企業爭相進入新能源賽道,要追溯到去年底。彼時,云天化和興發集團分別展開新能源鋰電材料全產業鏈的相關布局,從此也拉開磷化工企業布局新能源的帷幕。
就在上周,包括川恒股份公告,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恒達礦業擬與國軒集團擬聯合投資開展六氟磷酸鋰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等業務,由三方合資新設子公司共同規劃建設六氟磷酸鋰生產線。值得一提的是,恒達礦業是川恒股份與動力電池廠商欣旺達合資設立。另外,恒達礦業與天一礦業擬共同增資恒昌新能源,增資金額合計12.22億元。
川恒股份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10萬噸/年磷酸鐵裝置的建設按計劃進行,而該公司2000噸/年的磷酸鐵裝置已生產出部分產品并對外銷售。
另外,生產磷肥等產品的化工巨頭川發龍蟒今年2月也宣布,投資120億元建設德陽川發龍蟒鋰電新能源材料項目,入局磷酸鐵鋰領域。目前,項目已經開工建設。
而大量磷化工企業之所以入局磷酸鐵鋰,也是看到了其中的機會。目前,在新能源行業較為火熱的背景下,國內磷酸鐵鋰的需求增長迅猛,其價格一路攀升至當前約15萬元/噸的高位。根據信達證券測算,到2025年全球磷酸鐵鋰需求將增長至181萬噸。
磷礦源頭是跨界關鍵
今年上半年,這些跨界的磷化工企業中,已有公司嘗到甜頭。川金諾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其預計公司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3億元-2.1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44%-477%。
川金諾此前披露,公司在廣西防城港投資建設的“濕法磷酸凈化及精細磷酸鹽項目”已建成并投入試生產。據了解,川金諾新能源電池材料系列項目總投資約39億元,此次投入試生產的就是系列項目中的其中一個。對于業績大幅增長,公司方面表示,隨著廣西項目的投產,帶動公司報告期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取得快速增長。
“磷化工企業進入這一領域,本身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但最終要看能否解決原材料問題,”一位鋰電行業人士認為。在他看來,磷酸鐵鋰材料產能大舉擴張背后,原料短缺是不爭的事實。
例如,在磷礦方面,2021年下半年起,云天化、甕福集團、開磷集團以及湖北部分企業不再對外銷售或大幅降低了磷礦外賣量,同時還要采購部分中高品位磷礦,導致市場流通的磷礦量更加少。目前多家磷化工企業反映磷礦采購非常困難。
“整個磷化工的源頭便是磷礦,如果上市公司沒有磷礦資源,下游產業鏈運營的再好,一旦遭遇磷礦價格大幅上漲,公司盈利能力可能會受到較大制約,”上述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投身新能源的磷化工企業中,并非所有都能解決磷礦源頭問題。在今年5月,史丹利在回復投資者關于公司擁有約1.4億噸磷礦的問題時表示,該磷礦為公司控股股東所有,磷礦業務并不在上市公司范圍內的業務。而川金諾方面也曾表示,公司目前暫無磷礦,未來將在磷礦資源的配套上持續做大量工作。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